从空中俯看塔公镇夺拉嘎姆灾后重建安置点。刘忠俊 摄 ■ 本报记者 陈杨 马建华 张磊 地处横断山脉的我州,历来灾多灾频。 2008年至2013年,我州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分别被“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波及。2013年8月28日和31日,平静的得荣县突然发生了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地震。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康定市(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生6.3级地震。灾难又一次降临我州,剧烈的震颤横穿甘孜高原,雪山发出令人震慑的战栗,草原顷刻间变成了巨大簸箕,垮塌声、惊叫声划破了这片宁静的土地。 11月25日23时19分康定再次发生5.8级余震。两次地震造成全州康定、道孚、泸定、丹巴、雅江、九龙6县(市)55个乡(镇)受灾,致5人死亡,80人受伤,16459人紧急转移安置,住房倒塌和严重受损3027户,一般受损26683户,并造成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在接连不断的灾难面前,甘孜各族儿女依然选择了勇敢与坚强。“你震与不震,我们都在康定,不离不弃;你动与不动,我们都在康定,不舍不散;康定就在这里,我们选择坚守……”一曲《致一群坚守的康定人》向国内外唱响甘孜各族儿女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康定地震已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带领下,全州人民面对困难凝心聚力,展望未来砥砺奋进,不仅安全度过了灾后的严寒冬季,更是化悲痛为力量,以饱满的热情全力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中,朝着建成幸福美丽新家园的目标阔步前行。 回首 抗震救灾全方位推进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俞正声主席、张高丽和汪洋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作出重要指示,国家相关部委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救援。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Ⅰ级应急预案,成立了康定“11·22”重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等省领导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主要领导更是连夜赶赴震中,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全州6500余名党员干部紧急行动,奔赴灾区,带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带头帮助受灾群众解决问题、带头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上千名部队官兵和民兵紧急驰援震中开展抗震救灾;上千名结对认亲干部在自身受灾的情况下,义无反顾赶往农牧民亲戚家中参与救灾;广大灾区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第2天,震中的木雅祖庆学校上千名师生就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灾后第5天,9年级学生就在新搭建的板房内全面复课;震中道路和通信电力始终保持了通畅;灾区所需生活物资充足,人心安定。 抗震救灾期间,我州按照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原则。分散安置受灾群众14596人,建设集中安置点6个,安置受灾群众1103人,搭建活动板房8221平方米,“六有六防四加强”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对地震伤员实行免费紧急救治、对“三无”受灾群众进行临时生活救助、对孤老、孤残人员每人每提供基本生活费、对孤儿提供基本生活费、为灾区困难家庭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冬衣,安排落实8310万元用于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放物资,确保温暖过冬。按照不遗漏任何一户、不遗漏任何一人要求,累计向灾区发放帐篷5571顶、棉被17071床、棉衣裤9858套、钢炉554个、绒毯2000条,粮食、肉、菜等107750公斤,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下转第六版) (除署名外,本期特刊图片均由周燕 本报记者 袁飞 土登 肖宵 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