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还规定“第一书记”严格实行签到制,擅自离岗一律按旷工处理并全县通报,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不得少于3人,每人每月住村时间不得少于15天。县委督查室、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进村入户进行随机抽查,到去年10月底累计已抽查6次。抽查时,除听取村“两委”反映情况外,还需与“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至少一名队员见面。如“第一书记”和队员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见面,则要严查细究,既对违规者进行通报,更对责成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并扣其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分数。 进村督查“带电运行”,不仅发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也抓住了问题。采访中,记者在县委办公室看到了最近的一份督查通报,点名通报,指名道姓,通报理由一目了然:“在督查时村里没有扶贫队员”。 九龙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有一个QQ群,县四大家和县直部门、各乡镇具体负责人100多人全部入群,指挥部和县委宣传部通报情况、发布信息、督办进程不过夜。 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总联络员任永东向记者展示QQ群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上传下达联络机制,群成员在上下班和出差、下乡途中都可以通过登录QQ,及时掌握工作信息和动态,比批阅纸质材料效率高多了!” 由“驻村”变“住村”,虽一字之差,但形式之变所带来的内容之变却让群众内心格外温暖。“住村”干部围绕“精准”二字,可谓做足了“功课”,也做出了群众的“信服”。 “这次选出来的贫困户和重点贫困户让人口服心服!”记者在魁多乡甲坝村村民活动中心的“三务”公开栏前,该村61岁的阿木泽伙对记者说,作为村里的老党员,他参加了本次贫困户和重点贫困户的民主评议。 “首先比困难,哪家有人生了大病,哪家有孩子上学,哪家有残疾人;其次比收入,哪家有人打工能挣钱;最后比年龄。”阿木泽伙说,“层层筛选,评议激烈,群众服气。公示至今,没人提意见。” 阿木泽伙所说的群众服气,是九龙扶贫工作实施“六个精准”的必然结果。“为全面体现‘精准’的要求,我们及时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摸底调查。调查分为四步走:逐户核实、民主评议、公示上报、审批备案。”该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县长尹江涛告诉记者。 为此,该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要求,对贫困户的摸排工作要做到“八个摸清楚”,即人口组成情况、身体状况和劳动力状况、家庭成员和子女的教育状况、就业情况、基本生活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和支出情况、产业情况、住房及水电视讯的配套情况要摸清楚;对贫困村的基本情况要做到“四个摸清楚”,即交通水利等基本设施的情况,教育、卫生、电力等公共服务的情况,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移民搬迁情况要摸清楚。通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研摸排,进而精准识别出了19个贫困村、205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899名贫困人口。 一份档案一份情。建档立卡不仅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是什么原因致贫,再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这项基础工作完成后,扶贫攻坚彻底告别了底数不清、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阶段,转而进入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到户的“滴灌”扶贫新阶段。 县扶贫移民局长王顺民告诉记者:“眼下,脱贫攻坚是县里的全局性工作,去年9月,县上进一步调整”指挥棒“,切实出台了《九龙县关于对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的督办通知》《九龙县关于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帮扶机制的通知》等。这三个通知,大大提升各级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力,“倒逼”出了各级各部门的干事激情。 部门帮扶比特色、干部帮扶比效果、社会帮扶比境界。各乡(镇)的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和因人制宜,使得贫困群众自身也不甘落后,致富路上呈现出了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