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新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专题新闻

第04版
专题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蓄势崛起 逐梦前行
——石渠县构建生态、文化、幸福家园纪实
2016-01-16
石渠县城全景。
伍强向全国政协调研组介绍包虫病防治工作。
袁明光深入基层调研。
灾后重建新居。
电力天路建设者。
志愿者关爱农牧民群众。
康定客车开进石渠县城。

■刁海瀚/文 李宏/图

感言

中共石渠县委书记

伍强

石渠县人民政府县长

袁明光

春花秋实,五年时间弹指而过,回眸过去的五年,在扎溪卡儿女的齐心努力下,点滴成就已汇聚成不歇之流,为建设“生态、文化、幸福”石渠提供澎湃的前进动力;

沧海桑田,旧貌换新颜,过去的五年是石渠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变化最快的五年,放眼扎溪卡草原,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感受村村寨寨,文明建设新风浸润心田;

披荆斩棘,昼夜兼程,一代又一代的建设、奉献者前仆后继扎根高原,用热血甚至生命坚守着“缺氧不缺志,谋利人民立新誓;苦干不苦熬,敢叫石渠换新貌!”的石渠精神,发扬“石渠是我家、我爱我的家,石渠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为石渠的发展建设抒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十二五”以来,全县各族儿女,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抓纲治本,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联动发展,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立足县情,奋力自强,开拓创新,突出推进“一二三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稳定促发展,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思路不动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党风整风明显好转的良好局面。

团结凝聚力量,奋进开创未来。我们始终坚信,扎溪卡儿女只要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生态立县、科教兴县、产业强县、依法安县”的战略定位不动摇,遵循生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团结一心、凝聚共识、奋发图强,实现“生态、文化、幸福”石渠的家园梦指日可待!

数字“十二五”

“十二五”期末,石渠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3%,达到80200万元,较“十一五”期末(4.06亿元)增长97.54%;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年均增长28.08%,达到3800万元,较“十一五”期末(1072万元)增长254.48%,高出全州平均增速11.9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00万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3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6%,达240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94%,达58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2%,达27432元;牲畜在栏年均保持在45万头(只、匹),粮食产量年均达7200吨以上。一二三产结构从“十一五”末的48.6:8.4:43.0调整为56.62:9.17:34.20。

自“十二五”计划启动实施以来,石渠县委、政府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为“十二五”收官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为“十三五”的良好开端打下坚实的基础。

看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未进数九冻死牛,晚上扶着墙壁走”这是石渠各项电力工程建设完成之前,寒冬季节时节石渠真实的写照。石渠县电网建设滞后,2010年,该县电网覆盖率仅35%左右。全县仅靠一座小水电站发电,夏季供电量仅供县城和周边使用,冬季河水结冰,无法供电。每每进入冬季石渠县城就呈现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萧条景象。因为没有电,不少人甚至从未看过一次春节联欢晚会。这里的人们长期过着“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的生活,切实解决“用电难”问题成为9万农牧民群众最为迫切的希望。

“现在好了,家里有电用了,去年我买了电炉、电视,今年计划再买台洗衣机,再也不用过以往那种‘黑灯瞎火’的日子了,生活也越来越方便。”远在长须贡玛乡的查加游牧部落的次乃谈及有了电的生活显得兴奋不已。

从2012年开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与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了新甘石联网工程、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川藏联网工程,解决我州电网长期欠账问题。

经过近两年建设,伴随川、青、藏三省边界金沙江畔10千伏奔真线最后一处“大跨越放线”的顺利完成,石渠县“电力天路”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全线竣工。石渠县彻底结束无电历史。

“现在我们出行方便多了,不像以前到康定要走3、4天路程,而且路烂得要被颠散架的感觉,现在一天就到,班车也通了,既安全又快捷。”家住虾扎镇的贡秋说道,“最难走的海子山也即将打通隧道,柏油路都修到家门口了,以后走哪都方便了。”

2015年7月16日,石渠至康定恢复班车通行,要归功于“十二五”期间总投资18.27亿元的省道S217马石路的全面改建。 “十二五”期间,石渠县累计建成通乡油路 88 公里,村村通981.8公里,新建雅砻江大桥三座;两条国道已经国家批准,并已进入前期工作阶段。

“以前走进石渠,街上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没有一间能24小时供应热水的旅馆,‘脏、乱、差’不说,市政设施、城市基础功能都不健全。”援藏干部扎西曲珍回忆到,因为用房紧缺,许多单位长期无固定办公点,有时办事找单位都困难。

如今,宽阔而整洁的街道迎接着八方来客,明亮的路灯装饰着恬静的小城夜晚。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该县改造升级主城区街道路面4.7公里,新建尼呷镇排污管网10.4公里;尼呷镇、洛须镇供水工程和县城垃圾填埋场建成运行;建成党政机关综合业务用房4.1万平方米,彻底改变了党政机关单位长期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历史;第一轮干部周转房的建设,解决了全县30%的干部住房难的问题;招商引资新建商业中心两座、改建商业步行街一条,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看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石渠县是包虫病高发区,它不仅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还有可能夺去患者的生命。通过历届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包虫病防治工作于去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将石渠确定为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县,并批复该县制定的《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拟投资6.4亿元,以石渠为重点,全面推进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提出“确保到2017年包虫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的阶段目标和“到2020年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的总体目标。据了解,仅去年下半年,该县就已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宣讲320余场次,开展包虫病筛查46234人次,免费药物治疗6620人;完成家犬登记9545户,并制作、配发犬只标识牌,为有效控制传播源头打下基础。

为切实解决群众“饮水难”和饮水安全,“十二五”期间,全长65公里骨干中型水利工程洛须引水工程基本建成,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竣工交付使用,新建集中供水点19处,新建预防包虫病深水井155口、打造偏远牧区安全饮水井100口。

呷依乡牧民卓嘎说:“由于经常宣传包虫病防治知识,我们认识到包虫病是可防、可控、可治,政府帮我们打井,帮我们管狗,还有免费筛查、免费发放药品,教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我们现在不再恐惧了。”

“十二五”以来,石渠县致力于把治理地方病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相结合,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符合群众治病就医的需求,五年来,通过积极推进“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和社会保障建设,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3.3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实现8个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联网结算;引进先进医疗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功能;重视人才培养,鼓励业务提升,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

年近50岁的教师降珍满是感慨地说:“我在德荣玛乡中心校当教师快20年了,是这所小学建设发展的见证者,现在,教学楼新了、校园环境好了、教学设备更加齐全了、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这五年教育变化最大的是农牧民群众对教育更加重视,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涨,这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成就。”

据石渠县教育局介绍,“十二五”期间,石渠县全力实施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和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善23个乡镇中心小学和8个村小基础设施;狠抓“控辍保学”工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0%以上;同时,通过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教师福利,将优秀师资“引进来、留下来”。

五年来,全县2000余名干部职工深入2.6万户“亲戚”家中,累计走亲访亲20余万次,为特殊困难群众送去慰问物资4000余万元,解决困难8500余件,化解矛盾4200余件,办实事2500余件;解决全县农牧村1.376万户共5.71万人的定居问题。石渠县委副书记罗林说:“将群众真当亲人,干部职工‘5+2’、‘白+黑’勤勉工作。”去年以来,石渠县结合“五大扶贫工程”和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完成23个乡(镇、场)6144户贫困户、19992贫困人口及112个贫困村的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开展调研、调查按村、按户精准掌握“病因”,汇总分析,科学研究精准开发“药方”;紧抓扶贫攻坚机遇,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看发展:经济生态并驾齐驱

“十二五”以来,石渠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迅速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探索符合县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洛须野生枸杞培育基地、色须达拢牧业专业合作社、扎益达吉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具有石渠特色的种植、畜牧、手工艺产业通过规范运营、建立制度、明晰组织机构、科学市场营销、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价值等现代企业管理手段,逐步从探索走向成熟,并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到试点相互学习、考察,“特色农业型、生态畜牧型、旅游开发型、新村建设型”等一批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潜力而探索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前不久,色须镇达拢牧业专业合作社召开分红大会,残疾牧民地弟一家被评为“致富能手”,双手捧着刚领的4万元“红利”,地弟乐开了花:“放了大半辈子牛,从来没想到放牛也能赚这么多钱,以前的苦日子到头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不用放牧或者农闲的时候,我就和一些乡亲到我们的手工艺加工公司,跟老师傅学习,现在自己加入生产,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呢。”家住俄多玛乡的扎西说。

“政府帮我们修的牲畜暖棚,冬季过完,我们也不让他闲置着,在种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牲畜暖棚利用起来种蔬菜拿到县城卖,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牧民其美多吉说。

近年来,石渠注重合理配置有限资源,鼓励探索发展优势产业,开发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措施,狠抓经济发展,群众收入多了、日子好了、观念变了,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有效促进。

“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决不让我们的美丽家园遭受破坏。”县委书记伍强斩钉截铁地说。

“十二五”期间,完成退牧还草工程470万亩,人工造林500亩、封山育林5000亩、森林抚育19000亩,完成防沙治沙工程12万亩,保护与恢复湿地3.5万亩,完成草原节水灌溉工程3.05万亩,建成水源地保护1处,治理鼠虫害工程565万亩;预防地质灾害工程有序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1级标准,主要江河水质达到国家1级标准,垃圾集中处理率达2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除了政府投入生态建设外,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将牧业发展合作社的‘红利’与群众参加网围栏管理、鼠虫害治理效果、草种播撒成活率等结合起来,将生态保护与科学畜牧结合起来,引导群众认识到保护生态家园才能过上幸福生活。”畜牧局局长尼克月哈介绍说。

石渠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踏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看未来:脱贫奔康信心满怀

石渠拥有天然草地3216万亩,占四川省草地面积的15.33%,占甘孜州草地面积的23.88%,是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畜草承载量较大,具有开发生态畜牧业、现代奶肉业的先天资质和巨大优势;洛须片区拥有“塞上江南”美誉,开发现代农业的禀赋较好。洛须镇片区现有耕地13万亩,常用耕地3.96万亩,有宜粮、宜草、宜林的闲置土地近8万亩。该片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灌溉体系完整,为机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高附加值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境内光伏资源丰富,太阳总辅值达6032兆焦/平方米;直接辅值达5061兆焦/平方米;散射辅值为2713兆焦/平方米,据勘测,石渠的光热开发利用价值和产出效益很高,开发前景广阔;石渠高原自然风光与藏传佛教文化交相辉映:色须寺、志玛拉空寺远近闻名,松格嘛呢是藏区绝无仅有的石经城,巴格嘛呢是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石渠发展高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

石渠作为全州、全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抓好扶贫工作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预计未来五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将持续不断地增加对石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速石渠脱贫奔小康的前进步伐。石渠作为“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最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但面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加剧、生态环境日益突出,成为全国生态安全敏感区之一。随着国家对生态主体功能区补偿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在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产业方面给予大量投入,促进石渠生态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四川省藏区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州委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必将为石渠追赶跨越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长期以来,石渠县广大干部职工坚守风雪扎根高原、默默倾情奉献,用忠诚担当、用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石渠的破、石渠的立、石渠的变,终将实现。

过去的“十二五”,是扎溪卡儿女破冰前行的壮丽凯歌;展望“十三五”,犹如冰消雪释的春日,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建设的春风。石渠九万余各族儿女,将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排难前行,共建“生态、文化、幸福”的美好家园梦。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