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六大战略 决胜全面小康
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州两会精神
2016-01-21
←双流援藏干部人才现场指导巴塘农村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种植。
泸定群众成功试种羊肚菌。
理塘县格木乡培训石刻技艺。

开栏的话

州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甘孜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关键、三件大事、六大战略”的工作思路;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我州《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我州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我州迈步全面小康的进军战鼓,这是全州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坚定誓言。为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州两会精神,协力实施“六大战略”,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务求决胜全面小康。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我州实施“六大战略”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成就回顾】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深入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初步完成“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10个专项方案,募集扶贫资金4095.5万元,“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三位一体”扶贫战略,强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8.5亿元,较“十一五”期增长1倍多,19.5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目标展望】

到2020年,全州18个贫困县(市)和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84万户贫困户和19.36万建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最终数据以查漏补缺后报省认定为准),确保全州贫困群众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今年任务】

务必实现32275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281个贫困村“摘帽”。

决战求决胜

■ 本报评论员

立奔康之志,鼓奋进之气,是创富民之业的蓬勃脉动,是我州勇敢撕掉贫穷落后的固有标签,誓言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的力量源泉。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

如何在“精准”上做文章?如何在“精细”上下功夫?如何在“精致”上求实效?怎样才能将一个个大大的“问号”拉直成“感叹号”?

我州脱贫奔康的攻坚大幕在雷鸣战鼓与冲天号角之中拉开了,攻坚的节奏骤然加速。精准脱贫,关键在精准识贫。识贫,如同识“穴”,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和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才能科学定位真正的贫困,进而严格按照“3+10”扶贫攻坚方案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将扶贫发展资金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挂钩,逐村逐户量身定制脱贫良策,通过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实施“六大战略”,确保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以及社会保障等精准到村到户,真正帮到最需要的人、扶到最关键的点,切实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

眼下,我州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都已确定,当务之急就是不折不扣抓落实。我们既要绘好责任“目标图”,又念好责任督促“紧箍咒”,更舞好责任追究“问责棒”,切实解决职责不清、明责不够以及验责不严、问责不力等问题,着力解决攻坚“劲头不足”、奔康“办法不多”以及工作差不多就行、过得去就算等问题,敢于抓不落实之事,敢于查办不履责之人,果断“挥泪斩马谡”,只有验责拒绝理由、问责不留退路,才能真正做到“承责于民、闻责起舞”,进而“逼”出实干、“逼”担当,“逼”出我州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严实作风、干事激情和务实作为,确保2020年全州18个贫困县(市)悉数摘帽、1360个贫困村悉数销号、4.84万户贫困户和19.36万建档贫困人口悉数脱贫,确保全州贫困群众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倾情倾力抓落实

泸定

■ 袁帅 文/图

“我们现在住在农村感觉比城里面还安逸,空气好,吃的基本是自己种的,而且交通、网络、电视也全面完善了。”泸定县泸桥镇海子环环村村民李新伟说起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给村里带来的深刻变化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泸定县地处我州东南部,境内沟壑纵横,地形陡峭,全县145个行政村中有78个村位于高山和半高山地区,农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缓慢。截止2014年底,全县有44个贫困村、3921户、贫困人口12025人;今年10月,根据省州安排,该县开展了贫困对象的复核、比对工作,进一步精准扶贫对象。据统计,包括磨西镇、新兴乡在内,全县现有贫困户3066户、贫困人口9615人。“泸定县委向全县人民作出庄严承诺,脱贫奔康的路上,决不落下‘一乡一村’,不掉下‘一户一人’!”泸定县委书记陈廷全掷地有声。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泸定县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健全“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 和“全覆盖、无缝隙”的工作机制,每个乡镇有1名以上的县级农建联系领导,每个贫困村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指导,有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负责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全县所有单位和部门结对帮扶村、社区,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4506个,责任落实到人。

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情况,泸定县结合县情制定帮扶措施,抓实“五个一批”。将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对象2612户、5504人纳入“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引导其发展本地区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将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区域贫困对象227户、792人纳入“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移民安置实施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1518户、4759人纳入“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兜底脱贫;将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对象1341户、1737人纳入“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加大对他们的医疗救助力度脱贫;完成“4.20”芦山地震和“11.22”康定地震中受灾贫困灾后重建工作,实现“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我们村的青椒还未上市,很多菜商已经和我们联系好了,今年赚个万把块钱是没问题的。”来到泸定县杵坭乡松林坪村,就会看到当前田间头的青椒等蔬菜长势喜人,丰收的喜悦让这里的村民笑逐颜开。松林坪村仅是泸定县高半山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泸定县确定了“优农强工大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打造“连通内地、服务全州、辐射西藏”的“菜篮子”供应基地,编制了高半山以优质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三个五万亩”为主导产业的《高半山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已发展核桃6.23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魔芋1.5万亩,花椒2.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建成中药材0.7万亩,羊肚菌等食用菌1500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创建了泸定“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等本土农产品品牌。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3967亩;培育出盛煌农业产业园、团结羊肚菌种植园等产业大户20家;引进元正食品有限公司、桑吉卓玛青稞酒业、贡嘎雪域生物科技、盛煌农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康东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全州全域旅游先行区”,举办“红樱桃节”系列活动,启动“杵坭、德威康养产业试验区”建设。

“除了产业扶贫,我们还将做好智力扶贫、卫生扶贫、就业扶贫等工作,预计到2018年,全县将全面完成建档立卡44个贫困村‘摘帽’,基本完成3921户12025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泸定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说。

对症下药力拔“穷根”

理塘

■ 叶强平 谭丽华 文/图

“这里刻细一点,那里弧度要大一点……”1月14日,理塘县格木乡加细村49岁的牧民学员阿达在年纪相仿的师傅冲恩珠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藏族石刻技术。

阿达家有7口人,5个子女中有两个因病在家休息,其余的都在上学,家里只有两个劳动力,因牛羊少,副业全靠采集虫草,收入十分不稳定,生活基本靠国家惠民资金补贴,在全村159户里是比较典型的贫困户。

理塘县志办下派加细村“第一书记”孙建平进驻该村后,了解到村里有藏民族千古流传下来的石刻文化,为了将其传承和发扬,并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他多次拜访冲恩珠等3位当地石刻艺人,希望艺人们向村民传授石刻技艺。之后他又挨家挨户动员,阿达等24名贫困村民最终答应拜师学艺。

2015年12月中旬,加细村“石雕文化·理塘首刻”培训班开班。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24名学员已完成40多块石刻草稿。经挑选,理塘县县长格勒多吉将7块石刻出差时带到成都等地,向朋友们推销。

加细村离理塘到稻城的省道217线75K道班不远,加之再过3个多月高原旅游旺季就要来临,学员们正加紧利用农闲学习石刻技术,提高自己的石刻水平。村委会主任阿岗降措说:“岭·格萨尔王、释迦摩尼、萨迦法王、莲花生大师等石刻雕像,对自驾游的游客来说,肯定会有吸引力。小的卖30-50元,大的卖100元应该不成问题,这样贫困户又多了一个增加收入的来源。”

理塘县地处我州西南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核心区,是全国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县之一。受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因素制约,全县农牧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全县不具备发展能力和发展能力非常弱的贫困人群所占比例高,高度依赖国家政策性补贴。

“一户一策、一村一策、一乡(镇)一策、全县通盘施策才能画好扶贫攻坚‘作战图’,根据轻重缓急谋划落实好每年的‘路线图’,各级、各部门、各责任人领好‘军令状’才能打好这场翻身仗。”理塘县委书记雷建平如是说。

在扶贫攻坚上,理塘县统筹并整合交通、水务、农牧、林业部门项目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户住房、道路、产业发展等突出贫困问题。针对扶贫开发项目散、效益低、难以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的问题,该县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精心指导由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扶贫项目向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转变,使项目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民生改善。

同时,依托专合组织培育主导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组建濯桑乡汉戈花村无公害蔬菜、高城镇牧旅融合等专业合作社,产业培育问需于民,乡、村干部,帮扶队伍,“第一书记”做技术指导,做好优势、特色这篇文章,增强造血功能,以此促使贫困群众持续发展。积极推广扶贫项目村民自建,充分调动项目区农牧民群众参与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切实体现其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支农资金投资效益。将幸福美丽新村高城镇德西村、甲洼乡下依村民房外风貌改造提升、木质栏等项目,上木拉亚夏村蔬菜大棚和百亩玛咖基地都交由村民自行建设,这样既形成了工作合力,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又增加了群众收入,营造出“我为项目业主、你为建设家乡”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后,今年将实现21个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使贫困农牧民自我造血能力增强、增收致富渠道拓宽,让3932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理塘县委副书记、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曾维勇信心满满。

精准扶贫“鱼渔”相授

巴塘

■ 赖祯鹏/文 王娟/图

“精准扶贫”“同步奔康”“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不落一人”……等字句如今在巴塘县街头巷尾已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贫困户真的在短时间内能脱贫?”带着疑虑,1月10日,笔者专程前往夏邛镇的特困户桂英拉姆家一探究竟。

桂英拉姆家住城关夏邛镇孔打伙村,从县城步行到她家需10分钟,在村支书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一处正在修建的楼房前,楼房是框架结构,主体已完成,5楼一底已见雏形。“这两天气温太低,技术人员说不适合继续开工,我们叫工人先回家过年,明年开春再修。”正在房前空地收拾建筑材料的桂英拉姆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介绍道。

“修这房怕是要花不少钱?”看到建房屋的规模,我忍不住问了句。“这个房子我们盖起来是准备搞民居接待,已经花了150多万,其中50万是银行贷款,其它都是东拼西凑。”看出我的疑惑,桂英拉姆回答道,“这地段正处在格木旅游环线和巴塘连接亚丁机场的十字路,搞旅游接待最合适。”这个时候我注意到空地的东面还有一排整齐的猪舍,猪舍被分隔成了20余个猪圈,每个圈内都有4、5头猪。“去年,我争取到养殖扶贫项目后,结对亲戚帮我担保申请到贷款,我就养了100多只鸡和40多头猪,去年底卖了8万多元。今年,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就没再养鸡,只喂了100多头猪,马上就可以出栏了”。说到这,桂英拉姆有些兴奋,还有些自豪。

两年前,桂英拉姆家还是夏邛镇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家中四口人,挤住在只有70余平米的低矮平房内,生活窘迫。老公李春龙早在16年前就被确诊患早期肝硬化,长期靠药物控制调理病情,每年在治病上的花销近4万元,两个儿子去年考入大学,家庭的主要收入靠挖虫草和李春龙开出租车。每年开支不小的学费和医药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桂英拉姆虽也在农闲时节到城区餐馆打些零工补贴家用,但相较巨额的支出,也只能是杯水车薪。“真不知那段日子是怎么撑过来的,为了生活,所有亲戚家都借了个遍,熟人一看到我就躲。”谈起曾经困苦的生活,桂英拉姆有些哽咽。

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桂英拉姆家的特殊情况就引起了夏邛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她家的情况被详细记录,并建档立卡,包村干部、结对亲戚多次到家里走访、慰问,查找“穷”根,共谋脱贫致富之法。针对桂英拉姆家紧邻交通要道,坝院宽广,有养殖经验,且本人脱贫愿望强烈的情况,县扶贫部门把发展养殖业和搞旅游民居接待确定为脱贫的主要措施。随着项目和资金的落实,经常有农牧科技人员上门指导服务,桂英拉姆的脱贫奔康路才走得如此顺畅。

“自扶贫工作进入到攻坚阶段,该县一改千篇一律、千家一面的扶贫帮困方式,‘需要技术送培训’‘需要项目扶一程’‘需要工作有对接’……精准扶贫,精准帮困,通过找准贫困人口的‘穷根’,送其脱贫良方,做到了‘一户一策一干部’,因户而异送岗位、送医疗、送助学、送文化、送项目等,通过政府引导帮扶与个体的自力更生,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授‘鱼’更授‘渔’,目前,已经收到极佳的社会效果和群众好评。”该县扶贫攻坚指挥部负责人告诉笔者。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该县先后投入8766万元,实施了73个“五大扶贫”工程项目,减少贫困人口915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43.6%下降到19.7%。完成21个“四小工程”、产业项目、民族新村项目,完成13个村493户2706人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特别是2015年,严格做到“六个精准”强化动态管理,清理4302名不符对象,对核对后的2024户9036名贫困对象摸清底数,制定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夯实脱贫基础。

■ 州扶贫移民局局长 周道君

州委十届八次全会,再次明确了我州扶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并再次向全州人民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州18个贫困县(市)悉数摘帽、1360个贫困村悉数销号、4.84万户贫困户和19.36万建档贫困人口悉数脱贫,确保全州贫困群众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作为扶贫攻坚的职能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对全州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八项具体要求,倾情倾力抓好落实: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进一步严格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责任,坚决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二是对照标准补短板,着力补齐路、水、电、房、通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等短板,着力配齐配强“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组人员,着力在贫困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决杜绝“数字脱贫”;三是细化措施明路径,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五个结合”,确保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四是上下对接保一致,狠抓政策、项目、资金筹措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对接,做到省与州、州与县、县与乡和村一致;五是整合资源增合力,切实把涉农资金、对口援建资金、帮扶资金、补助资金、金融支持资金等有效整合利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用;六是规范管理促公正,严格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州有卷”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程序管理和规范管理;七是分解任务压责任,及时把脱贫村、脱贫户数量、补齐短板、项目以及“五个一批”的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县乡村,定下时间表、明确任务书,层层签订责任状,齐心发力抓落实;八是加强指导重督查,突出抓好政策宣传、典型宣传以及感恩教育,增强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通过召开现场会、明查暗访以及周报月会制等方式,及时总结经验、现场查找问题、动真抓好整改、务实抓推进,力求做到“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