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要闻

第04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02-01

(上接第五版)

第五节 加快中藏药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药材种植规模化。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中藏药材繁育基地和野生资源保护区,发展中藏药材人工种植,建成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积极引进药材种植优势企业,加大地产药材种植,集中优势培育重点品种,促进集中连片种植,逐步推进中药材GAP认证,走产业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之路。加强特色道地中藏药材原产地保护。

加快中藏药研发系统化。坚持传承与创新,加强中藏药研发体系建设。整合藏医药科研力量,加强中藏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藏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藏药研发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发展联盟,加快中国南派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藏药保护与开发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藏药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现代中藏药饮片、保健食品、药浴药膳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优势制剂二次开发力度。

加快中藏医服务特色化。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大旅游养生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藏医药康复理疗、藏药洗浴等服务业。加强中藏药材和药品交易、配送中心建设,推动中藏医药商贸发展。

加快药品市场国际化。积极推进中藏药加工业集聚发展,加快泸定金珠中藏药产业园、德格麦宿南派藏医药产业园建设,引进优势现代中藏药加工企业入园,吸引和带动相关医药企业及配套企业集聚。进一步扩大然降多吉胶囊、小金丸、西黄丸、独一味丸、小儿惊风丸等重点产品生产能力,提高藏药制剂水平,拓展藏药市场,打造特色中藏药材品牌和特色中藏药知名品牌。

第六节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推动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构建康定情歌文化园、康东多元文化区、康北格萨尔文化区、康南香格里拉文化产业区“一园三区”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印刷复制出版业、网络动漫创意业、民族手工艺产业六大产业。推动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放宽文化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

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编制户外体育产业规划,推进甘孜州户外体育运动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露营基地、海螺沟户外运动基地建设,打造海螺沟户外挑战赛、环贡嘎山超百公里精品线路徒步国际大赛等户外体育赛事知名品牌。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加强体育活动场馆运营,促进体育消费。

专栏16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民族手工艺。建设甘孜博秀噶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天堂色达文化旅游博览园、德格文化产业园、郎卡杰唐卡生产基地、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噶玛嘎孜唐卡、郎卡杰唐卡、白玉河坡民族金属手工艺制品、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工艺品、德格牛毛绒手工艺产品、石渠石刻工艺品、藏文书法工艺品。

民族歌舞演艺。稻城亚丁演艺中心、康定民族歌舞演艺中心、海螺沟演艺中心、丹巴演艺中心。

影视制作。新都桥、稻城亚丁、丹巴民俗民居、海螺沟景区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命定》等影视作品拍摄,动漫《岭·格萨尔王》制作。

户外体育。海螺沟户外登山运动基地、环贡嘎山超百公里赛事及徒步穿越、国道318、317线自行车运动挑战赛。

第十七章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旅游全域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

按照提升中心、优化网络、覆盖全域、创新业态的思路,全面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强化康定、泸定作为全州商业中心功能,推动旧城商业中心改造升级,加快新城商业副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城市综合体,引进和培育大型、高端商业形态,建设商贸服务高地。加强县城和重点城镇专业商品市场、连锁品牌店、特色商业街区和特色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商品配送服务功能。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健全农牧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购销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体系,构建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应用,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粮食等物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需求,加快推动餐饮住宿行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抓住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康定、亚丁、甘孜机场,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空地、公铁物流联盟为主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以进藏大宗物资为主的新都桥物流园区和以生活物资为主的泸定物流园区,加强理塘、稻城、甘孜、雅江4个片区性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县城物流节点功能,布局以机场服务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空地物流基地,逐步形成全州物流体系骨架。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大宗建材、特色农产品、生活生产资料等专业物流集群,建立完善肉类、特色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集配中心和冷链配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强应急物流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物流信息综合平台。加快邮政和快递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加强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培育与品牌建设,塑造区域信息产业示范企业。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建设。创新电商经营模式,建立适合甘孜特色的电商购销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村。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通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和农村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第四节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旅游区设立服务网点。推动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农商行和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建设,探索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进刷卡无障碍示范街(景)区、助农取款点建设。积极发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林权、土地流转权质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多种金融创新产品。引进和开办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创投公司等融资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资源,鼓励企业上市或挂牌,多渠道、多形式募集发展资金。争取专项资金、信贷政策及金融监管政策支持,发挥财政撬动金融作用,引导保险基金投资。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构建保险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和自然灾害再保险业务。开展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运行环境。

第五节 积极发展养老健康产业

发挥东部地区自然气候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资源较丰富的优势,着力打造集养老、养生、健康医疗与美食、健康运动、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基地。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专业化养老健康服务机构,通过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第六节 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管理的综合作用,加快家政服务、修理、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发展,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担保、创意服务、广告会展、人力资源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继续加快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

第十八章 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创新

加强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推进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三产联动、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强化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推进农牧业资源、文化资源、中藏药资源、水电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协同开发,促进传统农牧业向观光农业转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中藏药业全产业链开发,加快高原平湖景观打造。强化旅游对工业和服务业带动,大力发展面向旅游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及中藏药材加工、民族手工艺、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

促进农旅互动发展。按照“以旅强农、农旅互动”的思路,突出区域特色和生态优势,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推进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提升农副产品档次和质量,丰富旅游商品市场,拉长农旅产业链条。完善农旅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点),培育一批精品目的地,规划一批精品线路,开发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着力打造川藏高原民族风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区。

强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实施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发展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强化服务业对工业支撑带动作用,围绕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节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三次产业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智能灌溉、智能施肥与智能温控等自动控制技术,积极搭建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工业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推广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旅游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对金融、医疗培训、文化创意、物流等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强化航空业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抓住机场建设和航空业发展机遇,促进航空运输业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开拓主要城市和周边旅游机场航线,推动环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空中走廊建设,积极推广落地自驾游模式,促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游客吸引力。发挥航空运输辐射半径大、运行速度快的优势,促进野生食用菌、特色水果、肉制品等生鲜特色农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节 强化区域产业分工

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和引导机制,调整优化各县产业发展重点,引导各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跨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性产业园区建设,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协同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节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立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优势区域集聚,增强重点区域对全州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坚持走大项目、大基地、大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子,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的城镇科学规划和布局工业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重点加快康东、康南、康北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提升园区支撑功能。积极推进跨区域经济合作,重点抓好甘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成甘工业园区,推进甘雅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广东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培育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节 加强产业发展管控

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产业发展空间管控,引导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名录,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项目进入,严格限制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发展。扶持绿色环保型产业发展,设立生态产业扶持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产业。强化产业发展空间管控,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逐步关停或转移旅游线路、景区附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促进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转移、转产或关闭。

第六篇 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

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思路和“七个提升”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设施完善配套、产业发展互动、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社会事业同步繁荣、社会保障顺畅衔接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十九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人口适度聚集为方向,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为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优化城镇布局体系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按照以点串线、以点带面、组团发展思路,构建以东部康定—泸定城镇组团为城镇发展极核,南部理塘、稻城和北部甘孜为区域副中心城镇,国道317、318线及其连接线为主轴,东部、南部、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的“一核三副三轴三群”城镇空间结构。围绕区域中心城市(镇),大力发展卫星城镇,促进城镇间交通互联互通,推动城镇组团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人口承载力强的城镇密集区。

图3 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施“以河为轴、南延北扩、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康定城区向榆林、雅拉新区适度扩展,推动新都桥(瓦泽)新区和姑咱(时济)新区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发展旅游、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提升科技教育、政治文化、医疗卫生中心地位和交通、信息枢纽地位。强化康(定)泸(定)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场一体化发展、人口自由迁徙流动,促进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逐步统一,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同城化。

加快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物流商贸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加快甘孜、理塘、稻城等区域副中心城镇发展,全面提升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加快甘孜、理塘、稻城新区道路、供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环保、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提高新区综合承载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引导老城区产业和人口向新区转移聚集。

完善提升县城功能。按照“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质”的思路,加快推进县城改造建设,提高县城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辐射带动力强的政治之城、文化之城、商贸之城、生态之城。积极推进丹巴、雅江、新龙、道孚等县城新区建设,加强县城棚户区改造,合理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完善商业综合体、运动场馆、停车场所、城市供暖、垃圾和污水处理、应急避难、旅游休闲、特色餐饮住宿等设施配套,提升县城完整和特色配套能力。加强县城公共绿地、生态绿廊、水系景观等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县城风貌。

打造特色乡镇。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引导乡镇走经济产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精品化和生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打造藏区特色风情乡镇为目标,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移民搬迁型、农产品加工型、牧民定居型乡镇。完善医院、学校、超市、福利院、公厕、仓储、加油站、垃圾收集处理点等设施,提升人口聚集、产业承载、公共服务等功能。合理扩大建制镇规模,推进有条件的乡建镇。

第二节 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加强城镇道路、桥梁、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实施城镇供水工程和排水防涝工程,加强城镇水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加强高寒地区符合条件城镇城市集中供暖工程建设,推动石渠、色达、理塘等高海拔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城镇人居服务功能,加强城镇风貌建设,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增强饮用水供给、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打造特色城镇景观。加快完善城镇教育、医疗、就业、文化、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公共服务规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生产要素吸附能力。

第三节 做强城镇产业支撑

统筹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提升城镇吸附能力。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商贸、餐饮住宿、民族手工艺等配套产业,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形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城镇经济。推动优势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依托骨干交通沿线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完善县城、中心镇、重点乡镇产业要素配套,推动有条件的城镇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提高城镇产业集聚水平。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重点,完善城乡商贸网点布局,加快发展便民店,完善农资服务体系。

第四节 引导人口相对集中

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人口跨区域向城镇转移集中居住,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进城(镇)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本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创业就业。切实保障进城(镇)农牧民在农牧区的合法权益。

第五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貌要求,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约束。健全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新格局。完善城城管理体制,建立城镇管理考核、监督、奖惩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环境卫生等领域城镇管理服务市场化,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效能。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民族团结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创建,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第二十章 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村寨保障基本民生的配套能力,确保农牧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第一节 加快农牧区定居点建设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突出地域、历史、文化、产业等特色,强化特色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带动、与城镇差异互补发展,加快推进新村规划建设。整合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幸福美丽新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扶贫新村、移民新村等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村落、中心村寨和新型农村社区,着力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大力实施农牧区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农牧区廉租房建设,改善贫困人口住房条件。开展8度区以上农房抗震设防改造工程。注重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传承,强化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第二节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1+N”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托较大规模定居点集中化、规模化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和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以及就业服务指导等服务网点。支持有条件的定居点建设农牧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站点,设立公共服务中心、网点,强化便民服务,提升定居点服务功能,着力解决农牧区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第三节 繁荣发展农村经济

统筹定居点建设和产业发展,坚持“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品种优良、附加值高的特色优质农牧业基地,引导农牧民投资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式农牧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加快旅游新村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居接待服务业,促进村旅融合互动发展。加强定居点商贸网点建设,积极发展定居点家政服务业。支持和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第四节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路、水、电、通讯全覆盖工程,改善农牧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保障能力,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和贫困村、新村聚集点、寺庙通硬化路。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牧区水利、田间渠系、小微水利工程以及高原牧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全面解决农牧区饮水难、用水难问题。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无电地区光伏工程,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通信网络和宽带网络覆盖面。

第五节 建设美丽文明新农村

按照“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要求,突出村落风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优化农牧区发展环境,打造村容整洁、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新村寨。加强农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改善农牧区环境卫生。加大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形成现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七篇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全域空间统筹开发、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原则,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优化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二十一章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加强国土空间管控,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格局。

第一节 生态空间

包括禁止开发区和其他生态空间,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等功能,面积147224.74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引导人口有序向外转移。其他生态空间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等不影响生态功能的适宜产业,禁止发展加工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向农区和城镇有序转移。

第二节 农业空间

包括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的农村生产空间和以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为主的农村生活空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功能,面积1574.44平方公里。农村生产空间发展重点是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农村生活空间重点因地制宜建设示范新村、扶贫新村、移民新村、旅游村寨、牧民新村,逐步完善水、电、路、通讯、便民店、农牧技术服务等配套设施,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和集聚效应。

第三节 城镇空间

包括城镇建设发展区、能源矿产开发建设区和优势资源集中加工区,主要承担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等功能,面积883.8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发展区要有序扩大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发展,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发展品质,引导农牧区人口转移集中居住。能源矿产点状开发区重点是在保护生态前提下有序发展生态能源产业、优势矿产业。优势资源集中加工区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材加工业等产业,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专栏17 三类空间结构比例

注:全州国土面积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

图4 国土空间管控示意图

第二十二章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以康定为区域核心,骨干交通通道和“两江一河”为纽带,三大机场辐射半径为支撑,构建“一核五带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优化提升核心增长极

优化提升康定市发展功能,做强全州核心增长极。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康定新城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推动部分城市功能向卫星城镇和泸定、海螺沟转移,强化商贸、物流、旅游集散功能,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全州辐射、服务能力。

第二节 壮大五大发展支撑带

依托两大国道和三大流域,打造五大经济支撑带。依托国道 317、318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快开发沿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交通沿线聚集,打造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全州重要特色产业发展带。加快金沙江、雅砻江、 (紧转第七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