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要闻

第04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2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02-01

(紧接第六版)大渡河流域大中型电站梯级开发和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打造生态旅游文化走廊,建成支撑带动全州发展的流域经济带。

第三节 培育三大机场经济圈

以康定、亚丁、甘孜三大机场为中心,打造两小时机场经济圈。加强公路交通与航空运输有效衔接,构建各县连接机场的顺畅交通通道,密切各县经济联系,推动县域一体化发展。依托机场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推动航空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深度和广度。加快航空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带动特色产品出口。

图5 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第二十三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思路,突出区域发展主题,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强化区域发展分类指导,促进东部、南部、北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推动东部率先发展

坚持以转型提升为主题,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扩大开放合作,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出州快速通道建设,提高内部交通互联互通能力。加快环贡嘎山现代农业经济圈、环贡嘎山旅游环线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和物流业,积极打造高端生态有机农业基地、全域旅游发展样板区和重要商贸物流基地。加快推进东部一体化进程,推动康(定)泸(定)海(螺沟)同城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藏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面融入成都经济区,联动攀西经济区发展,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

第二节 促进南部加快发展

以次级突破为主题,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区域发展合作,打造全州新的增长极。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与滇西北、藏东南、凉山州的连接通道,加快建设川滇藏结合部区域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开发特色优势资源,重点推进亚丁旅游环线建设,加快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水电开发,加快南部特色农业走廊建设,着力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藏区重要水电基地和国家级高原农牧业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川滇藏结合部区域合作,促进与滇西北、藏东南、攀西等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第三节 推进北部追赶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保护生态、脱贫攻坚为重点,积极打造川甘青结合部加快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工程,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建设川西北高原生态屏障。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大力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加大格萨尔文化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打造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带。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着力建设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加快川甘青互联互通建设,强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三江源生态经济区。

第四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加强发展规划统筹,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建立资源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机制,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条块结合、功能导向明确的区域政策调控体系,健全差异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导东南北部三大区域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第五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建设各类经济强县。提升发展旅游经济强县,加强县域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景区特色突出、接待设施完善、产业机制健全的旅游强县。加快建设特色农牧业强县,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生态能源强县,积极推进水电、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开发,不断增强支撑发展的能力。加快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通信、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完善县级财税体制,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差别化的县域发展考核机制,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图6 甘孜州三大区域示意图

第八篇 增强科技教育和人才保障能力

把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人才保证、智力保障和科技支撑。

第二十四章 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围绕“藏区一流,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推进教育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升转变。到2020年,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实现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公平教育全体享受、优质教育全域覆盖。

第一节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全面加强双语教学。以藏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注重学前及中职双语教学,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双语教学体系。加强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抓好双语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升双语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对接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依托省内高校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大定向培养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力度,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推进州教师培训中心及康南、康北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加强教师队伍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挂职跟班培训和脱产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全面对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保障水平。

扩大教育交流合作。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帮扶计划,依托省内外学校结对帮扶关系,重点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探索互派教师挂职、联合办学、一对一帮扶等教育交流模式。积极推动落实在内地城市举办藏区初中班、高中班、中职班的政策。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123”智慧甘孜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信息化、优质化远程教育办学进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农牧区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及设备配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力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整合“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专项等各类资金,支持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利用省内外对口帮扶藏区平台,加强教育惠民项目建设。

第二节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口流动趋势,坚持集中、优质、高效原则,优化城乡学校布局,重点加大城镇地区学校办学规模。适应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方便学生就地就近入学,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依托省内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开展幼儿园观摩式、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发挥名校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教育集团化发展。

加大教育帮困力度。大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计划,落实公办入园幼儿“一免一补”政策。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实施普通高中“两免一补”教育计划,落实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切实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第三节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坚持小学高段以上适度集中与小学低段以下适度扩展办学,片区集中办学与就近入学相互兼顾。加快完善57所规模优质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和教学设备,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成140所乡(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完成9所初中迁(新)建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加大未成年人入寺清退与入学安置力度,巩固和提升普及义务教育成果。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新建19所新城区幼儿园、123所乡中心幼儿园、400所人口集中村微型双语幼儿园。积极探索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多方参与多元化办园机制,促进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协调发展。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着力打造品牌幼儿园。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通高中扩容工程,续建州高级中学、丹巴高中、九龙高中、康定市藏文中学高中部,扩建康定中学、泸定中学,新建康北中学、康南中学第二校区、州高寒牧区高级中学、州外国语高级中学、雅江嘎拉中学,启动建设乡城县中学高中部、炉霍县中学高中部,建成一批现代化、规范化,上规模、高质量高中学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和效益。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异地办学与本土办学并举并重,深入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加快州职校第二校区、康南康北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海螺沟、亚丁职教中心、省藏校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等区域性职教中心(学校)与共享性职教基地建设,组建康巴职教集团,依托各县中学建立县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围绕支柱产业开设特色实用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现代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大高等学校建设力度,实施四川民族学院搬迁工程,组建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四川藏文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藏文学校,提升民族专科院校的发展和办学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面向藏区服务的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建设,支持高校双语学科和师范专业建设。加大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力度,拓展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等升学渠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

专栏18 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工程。新建乡中心幼儿园123所、各县新城区幼儿园19所、人口集中村微型双语幼儿园400所。

义务教育巩固提升工程。140所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57所规模优质寄宿制学校后续建设、城区中小学改扩建和9所迁建初中工程,改扩建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

普通高中集中优质办学工程。续建甘孜州高级中学、丹巴高中、九龙高中、康定市藏文中学高中部,扩建康定中学、泸定中学,新建康北中学、康南中学第二校区、甘孜州高寒牧区高级中学、甘孜州外国语高级中学和雅江嘎拉中学,新建乡城县中学高中部、炉霍县中学高中部。

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州中职学校第二校区建设,康南、康北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海螺沟、亚丁职教中心和各类全州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教育发展工程。四川民族学院泸定新校区建设,组建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四川藏文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藏文学校。

师资培训工程。建设甘孜州教师培训中心(教师进修校)、康南教师培训中心、康北教师培训中心。

“123”智慧甘孜教育体系。建设甘孜智慧教育云一个服务中心,搭建甘孜智慧教育A、B两个平台,创建州级“康巴网校”云平台、县级智慧教育中心,校级数字化校园三级形态。

第二十五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走甘孜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加大科技普及教育,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第一节 深入开展科普教育

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大对中小学生、农牧民、寺庙僧人等重点群体科普宣传和教育力度,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强化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意识。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州、县科技创新体验中心、科普活动中心、中小学小型流动科技馆建设,推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天文观测站建设,积极打造高原科学园区和教育科研基地。

第二节 推广应用适用技术

围绕旅游、能源、矿产、医药、农牧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推广对农牧民致富带动作用强的科技项目。深化院州、校州、厅州合作,加快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加快引进推广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先进技术手段在节能环保、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人口健康、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技术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适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和技术交易市场。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中藏药开发、高原农作物培育与开发、畜禽改良、高寒草地优良牧草选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第二十六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第一节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人才培养重点工程,加强党政、旅游、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利用交流挂职、岗位培训、定向培养、网络远程教育等手段,着力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专门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短期轮训与中长期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本地培训与外地培养、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新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用好州内州外培训资源。

第二节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围绕全州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积极采取项目合作、课题研究、顾问咨询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人才智力。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放宽机关事业单位录用急需紧缺人才限制,对高端人才实施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发达地区和省内各地人才对口支援,加强医疗卫生、教育、农技、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口帮扶,进一步加大博士服务团、专家援藏团争取力度。鼓励和吸引外来人员来我州创业发展。

第三节 稳定留住优秀人才

积极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加大干部职工周转房建设力度,积极提高工资待遇,妥善解决各类人才配偶就业、养老医疗、职务职称、子女入学等问题。建立人才关爱制度,切实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能力、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用人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健全与绩效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激发人才活力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大力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第九篇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增创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第二十七章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和全程电子化,实行先照后证,加强后续市场监管。加强政策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立覆盖全州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交易市场,争取建立留存电量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稳步推进水价、运价、油价以及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价格改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增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开展“诚信守法企业”示范创建活动,促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放宽国有资本投资领域和项目,引导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动由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国企整合重组力度,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企业上市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着力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多能少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组建行业商会(协会),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和合法权益。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宽社会投资领域。研究制定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能源、矿产、旅游、文化等资源开发利用,支持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创新财政资金投放方式,设立特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激发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大力推广PPP等投融资模式。

创新资源开发机制。争取开展全国民族地区电力体制改革试点,争取民族地区自主开发水电政策,鼓励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资源地群众参股优势资源开发。做好资源开发的拆迁安置工作,继续推广“先安置后拆迁”的征收补偿模式,切实保护被征地农牧民合法权益。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功能,健全以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金融、产业、价格等政策为支撑的调节体系。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积极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网上联审和电子监察,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远程电子评标系统建设。加强部门职能整合,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做好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建镇工作。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和政府债务公开,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深化绩效预算改革,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推进专项资金改革,加大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力度。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财政支持方式。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积极争取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设立特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第三节 深化统筹城乡改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农牧、卫计、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当地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

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全面开展土地、房屋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和农村土地股份化经营,建立和推广以户为基础,乡村统一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以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牧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农牧业经营模式,搭建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稳妥推进农牧区土地、林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涉农中小型金融机构,探索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发展新模式。开展农牧区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推广土地流转保证收益贷款。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拓展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

第二十八章 构建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抓住交通区位大改善机遇,强化开放合作意识,树立互利共赢理念,努力克服地缘劣势,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努力建设开放甘孜。

第一节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全面对接国家开放合作大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畅通与滇西北、藏东南地区的交通物流大通道,借力云南桥头堡、西藏边境口岸,形成四川通向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门户。对接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全面加强与长江流域沿线地区在旅游、特色农业和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流域特色经济带。围绕国家统筹做好交界地区工作要求,全面推动川滇青、川甘青结合部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旅游成环发展、贫困集中治理,推进交界地区由封闭到开放、由贫穷到富裕、由乱象频发到长治久安。

四向拓展区域发展战略空间。向东加强与成都经济区在旅游、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飞地”产业园区建设,畅通铁路、高速等快速通道,主动承接成都经济区辐射,加快融入四川主市场。向南联动滇西北和攀西经济区发展,共同推动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建设,共同打造中国最大水电基地。向西全面加强与西藏在旅游、维稳、交通、物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稳藏兴藏的战略腹地。向北加强与甘肃、青海等地合作,共同打通川甘青交通大通道,积极融入三江源生态经济区,推动建设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综合发展试验区。

第二节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招商引资。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国际性、区域性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各类资本投向优势产业,提高外来资金利用水平。发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瞄准市场前沿需求,建立电子招商项目库。优化招商引资结构,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特色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引进,促进资金引进向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引进并重转变。依托甘眉、成甘、雅甘等飞地园区,承接适宜项目转移。

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培育壮大优质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加强特色农产品、中藏药材、手工艺品等系列出口产品生产。充分利用互联网、国际性展销会等平台,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外销规模。以旅游、文化合作为重点,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鼓励外资参与旅游国际化服务。积极发展民间对外交往,提升人文交流深度。

第三节 推动对口支援合作

坚持无偿支援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创新广东省对口支援和省内发达市县“7+20”对口支援方式,重点加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教育和就业创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和引进、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扩大交流交往等七大重点领域受援对接工作,积极开拓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发达地区市场,推动对口帮扶向对口合作转变。积极配合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省内发达市(县)、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等开展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工作。

第十篇 大力实施依法治州战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战略,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促进民族和谐交融,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平安甘孜、和谐甘孜。

第二十九章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健全村民自治、社区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第二节 加强法治建设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积极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合理制定立法规划,制定完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完善重大决策法律顾问、责任追究纠错机制,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切实履行“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构建满足法律需求、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持续开展以“法律进寺庙”为重点的“法律七进”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健全法律服务与援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第三节 提升公正司法水平

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办案责任制和案件评查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司法公正规范,完善执法办案程序规则、质量标准、监督制约办法,推进立案、庭审、执行、 (紧转第八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