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专题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3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员为民办实事 八旬老人谢党恩
2016-03-08

本报讯(见习记者 刘小兵)“我想登一封感谢信,他们给我很多的帮助,党的政策好。”3日上午,一个老人蹒跚走进了甘孜日报社,旧帽子、旧棉衣、洗变色了的保温鞋显示着他的清贫,竹拐杖和颤抖的声音显露出他的劳累和激动,一封题为“我心中有党恩”的手写信表明了他的来意。他叫洛绒慈仁(汉名李宗模),86岁,是炉城街道向阳社区的“三无”孤寡老人。

记者在交谈中了解到,洛绒慈仁祖籍巴塘,在封建农奴社会遭受了18年的压迫,1949年进入巴塘的18军做过临时翻译。“好多伙伴都参了军,还有不少成了县里、州里的干部,当时母亲年纪大了,我就没去成。”说到这里,老人眼里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1952年洛绒慈仁来康定定居,一直孤身一人,早年以打临工为生,1983年开始享受贫困补助。在政府针对“三无”孤寡老人的帮扶政策下,洛绒现在住着一套一的楼房,不交水费,每月电费免50度还有550元的补贴,逢年过节社区和州里的党员干部会送来粮油、衣物,还集资给他买了个电视。

“我孤苦一人,86岁也能衣食无忧,每周都有人来看我,帮我检查水电。国家强盛政策好,党的光辉让我幸福愉快,我考虑再三,想以这种方式表达我的感恩和祝愿。”老人说出了积蓄已久的心意。

随后,记者跟随洛绒慈仁来到了位于向阳街13号的家里。虽然客厅和卧室不算大,还有点拥挤,但排放的物件都很整洁。窗台的报纸和书籍显示着他的日常生活,案头供奉的母亲遗像证明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厨房里整齐地放着各种厨具、调料和蔬菜。老人指着墙角的鸡蛋对记者说,这个是过年时民干校干部送来的,旁边的牛奶是居委会干部拿来的,这个水管是隔壁的邻居帮我包起来的。洛绒慈仁告诉记者,自己目前生活能完全自理,就是腿脚有点不方便,雨雪天买菜、交电费都有居委会工作人员和邻居帮忙。当记者问到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老人说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宽裕和愉快,就是希望能常有人去看看他,担心突然生个重病都没有知道。

离开时,老人抓住记者的手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还反复请记者帮他转达对党和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干部、邻里好人的感恩和祝福。

据向阳社区居委会主任方群英介绍,目前向阳社区共有6位“三无”老人,其中两位和子侄辈生活在一起,4位单独生活,他们除了把政府的福利及时送到他们手里,还会不定期看望老人,对4位独居老人至少是一周一探。

被问及对洛绒慈仁老人的印象时,方群英说:“特别懂得感恩和满足,每次去他都很热情。很热心社区事务,小区会议都会主动参加,还经常帮忙作防火、防盗宣传。生活自立、卫生,86岁了吃住自理,家里随时都是干干净净的。很和睦,邻居都喜欢他,愿意帮助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老哥们都去世了,自己还机会享福,要珍惜党和政府的恩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