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寿喜 “放风筝”,在我国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时风筝,北方叫“鸢”,南方则称“鹞”。《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木鸢大概就是最早的风筝雏型。 到了唐代,放风筝已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唐·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夜间放风筝情景。 明清时代,就更盛行放风筝了。那种热闹的场景常常流露在诗人的笔端:“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北京竹枝词》)。全诗既有场面,又含寓意。”当时,北方有万人观赏,南方则风筝如雪,放风筝的场面何等壮观!即使在乡村,风筝也并没受冷落:“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有意思的是,清代女诗人陈长生,竟将断线风筝入诗:“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欲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全诗用笔轻快,毫无愧惜之情。 美丽、飘逸的风筝,不仅诗人青睐,画家、小说家也为之动心。明代大画家徐渭曾写了37首有关风筝的题画诗,这里不妨录其一首:“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风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写实夸张融为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清代曹雪芹不仅写过一首妙趣横生的《风筝》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相宜。游诗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还撰写了一部集扎、糊、绘、放为一体的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为后人研究和制作风筝提供了宝贵资料。只是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影响太大了,便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了。 现代和当代的文人雅士们也写过许多风筝题材的诗。“鲇鱼飘荡日当中,蝴蝶翻飞上碧空。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周作人先生的这首《儿童杂事诗》若没有什么寓意的话,那就是经验之谈了。大概周作人先生尝过在风向不定的“乱头风”中放风筝的苦头吧,他的这首诗真诚地告诫后人,切莫在“天将变”的时候放风筝。因为春季天气由晴转阴转雨,一般都是大范围的天气系统影响的结果,常常伴随着风向的变化。比较起来,还是当代诗人邓拓曾写过的一首风筝诗更令人心怡和振奋:“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在诗人的笔下,你能找到放飞者的一丝忧愁和烦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