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经济民生周刊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新闻.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7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举行
2016-07-29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省委书记王东明作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对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深入扎实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下半年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6年7月28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7月27日至28日上午在成都举行。7月26日,全会安排与会同志前往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天府新区进行实地考察。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委委员73人,候补省委委员14人。省纪委常委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王东明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对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深入扎实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下半年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全会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大政方针,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四川各方面工作,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具体化,形成了全省工作总体格局。几年来,有力应对严峻复杂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统筹抓好“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多点多极、竞相跨越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形态加快形成,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引擎加快形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发展态势加快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局面加快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加快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全省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省委确立的治蜀兴川方略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四川实际,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全省干部群众推动工作的广泛共识和统一行动。要倍加珍惜并认真总结运用好这些实践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和干劲,不断开辟四川发展新境界。

全会指出,“三大发展战略”根植于四川发展阶段和省情实际,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当前,四川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的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基础条件、发展机遇、外部环境、比较优势、发展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继续坚持和深化“三大发展战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全会强调,必须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作为统揽,在加快区域竞相发展中提升全省整体实力。成都作为首位城市要对标高端、辐射带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区域经济板块要壮大实力、做强支撑,着力把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支持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三大新兴增长极”率先突破、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引擎和发展支柱,加快把攀西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把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市(州)经济梯队要错位发展、奋勇争先,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县域经济要立足优势、强基固本,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工业经济、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强县。通过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的发展格局,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

全会强调,必须坚持把“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作为路径,在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要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要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镇体系,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一轴三带四群”城镇空间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形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促进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

全会强调,必须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动力,在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中实现动力转换转型发展。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突出抓好平台载体,突出抓好关键领域,突出抓好制度保障,突出抓好人才支撑,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动能进一步形成,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加快推动四川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全会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满足全省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担当,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

全会强调,推进绿色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贯彻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

全会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发挥优势、做强产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通过努力,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建设空间体系更加平衡适宜,发展空间格局更加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有效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城镇和乡村建设充分体现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和绿色生态,城乡生活环境显著优化;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成为社会风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全会提出,要推动发展观念向生态优先转变,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抓好若尔盖、川滇、秦巴、大小凉山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长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雅砻江、涪江、渠江八大流域生态保护,加强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典型生态系统建设,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扎实推进造林增绿、身边增绿,加强江河湿地修复治理和草原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重拳出击、铁腕治污,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

全会提出,要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先进电力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医药和高性能医疗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提质增效。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业,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提高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全会提出,要推动生产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降碳。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循环经济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科学有序推进国家规划的“三江”水电和川东北油气开发,高效利用页岩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示范省。

全会提出,要推动城乡建设向和谐相融转变,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加快建设美丽城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群、城市内和城镇周边绿地系统,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切实提高城市供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一批美丽社区、美丽校园、美丽企业,让城镇生活更加贴近自然生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

全会提出,要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政府要转变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力度,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企业要强化环保责任,更加注重增加科技投入、减少污染排放,开发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大力开展绿色健康生活行动,把绿色低碳理念渗透进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会提出,要推动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转变,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责任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推进绿色发展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制度机制,开展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等试点,让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加强执法监管, (紧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