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广告

第04版
专题新闻.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心聚力拔“穷根”
2016-10-17

(上接第一版)寻找潜在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寻求区域总量平衡,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这既是我州各地在培育村级主导产业中的主要做法,也是做强我州村级产业的关键。

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我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整村推进”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立足村情实际,依托地缘、资源和产业等优势,积极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努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村级产业发展路子,帮助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综合帮扶脱贫

合力攻坚拔掉“穷根”

如何帮助贫困村摘掉穷帽?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我州按照中央、省委的相关要求,下派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躬下身子办实事,结合实际搞帮扶,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改变扶贫模式,由以往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许多村民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生活十分困难。有些村民因为家里有病人,因病致贫;有些村民因为家里有残疾人,没有劳动力致贫;有些村民因为家里土地少,又没有外出务工,经济来源单一致贫。该村第一书记张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张宜来自省民宗委,从机关工作步入贫困农村,工作对象变了,交流方式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怎么能快速弯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这就成了他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闲暇时间,张宜都在村里转悠,和村民拉拉家常聊聊天。该村贫困户泽绒娜的女儿卓玛吉未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张宜极力劝说泽绒娜让孩子复学,并为卓玛吉寻求到每年2000元的爱心资助。贫困户卡波的儿子患有眼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张宜积极为卡波的儿子联系医院,治疗眼疾。面对村民们的困难,张宜都给予他们不同的救助。

为了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张宜入户进行调查,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问题清单,编制了全村项目规划。他制定了《下甲斗村卫生公约》,美化绿化村里环境;他动员老百姓试种中药材,并在全村推广。

“只有坚持从小处做起,群众才能从大处受益;我们要为贫困村民多做好事实事,为贫困村民找好脱贫致富的路子。”这是张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第一书记们注重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接地气、通民气、聚人气,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攻坚克难、引领示范,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基础制度、办好惠民实事”上狠下功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色达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除了发挥第一书记的引领作用,全县上下还按照“兜住底线”的原则,积极整合城乡低保、社保、教育、医疗等惠农政策,着重落实帮扶责任,加大单位挂钩帮扶、部门救助保障等综合帮扶力度,全力确保因病、因灾、因残、在校学生等民生兜底对象脱贫。

今年以来,我州各级层层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点球”到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州、县各部门依据17个专项扶贫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行业扶贫资金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支持。我州各级部门、驻村“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全力推进全州1360个贫困村、4.8433万贫困户和19.746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任务,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消除贫困,全面小康,我州正唱响着一首首“精准扶贫”进行曲,正描绘着一幅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美丽画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