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财经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公示·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样双11开启!
官方严惩“炒信” 违者或删社交帐号
2016-10-31

“再‘刷单’封你账号你信不信!”25日,国家发改委就双11电商信用建设有关情况举行了发布会。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电商平台共同发起反“炒信”行动。该行动对失信主体的处罚非常明确具体,根据情况,平台可实施屏蔽删除失信主体账号,限制入驻平台、限制推广等措施,更甚者可删除其社交媒体账号。

“炒信”危害大,呈职业化、专业化特点

炒信”顾名思义就是炒作信用。大家在网购时,通常会参考商家信用等级或商户的评价,信用等级高、好评多的商家无疑会聚集更高的人气,所以“炒信”就出现了。

对此,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说道,近年来,网络失信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虚假交易、刷单炒信、恶意差评以及滥用、泄漏和倒卖个人信息等违纪违规行为,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的正常秩序,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而且“炒信”还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炒信”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有独立的行规、准则,产业链规模越来越大,对电商健康发展的危害越来越突出。

如何预防和整治“炒信”?

“炒信”危害这么大,该如何预防和整治呢?据发改委相关人员介绍,11家主要电商双11前会签署《守信践约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营造双11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糯米、奇虎360、苏宁易购、唯品会、亚马逊、当当网、中粮我买网、58同城等。

另外,反“炒信”信息共享也将实施。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总枢纽和信用中国网站的总窗口作用,发布涉电子商务的受惩黑名单,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供社会各界参考使用。

企业也将联合推进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反“炒信”信息共享。25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58同城、滴滴出行、百度糯米、奇虎360、顺丰速运等八家企业还共同签订了《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

为预防和整治“炒信”,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还将开展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具体而言,电商平台要积极推进帐号实名制认证,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比对和约定交换,基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炒信”行为联合惩戒子系统,建立共享并定期更新“炒信”黑名单。

惩戒:平台可删失信主体社交账号

不难发现,反“炒信”行动计划中,提到对各类严重失信主体建立“炒信”黑名单,而且会定期共享。“炒信”黑名单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为“炒信”行为提供账户服务,数据服务,技术服务,物流服务,资金服务,信息服务的单位、个人、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内容。

除了信息共享建立“黑名单”,还要对“炒信”主体进行联合惩戒。平台企业对失信主体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制新设立账户,屏蔽或删除现有账户,限制发布商品及服务,限制参加各类营销或促销活动,扣除信用积分,降低信用等级,限制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限制账户权限权利,降低搜索排序,限制严重失信寄递物流企业入驻电商平台,辞退并通报建议同业机构不予录用严重失信寄递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等,查封或删除社交媒体帐号,限制网络广告推广等。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25日在发布会谈及“双11”网络促销诚信体系建设时表示,失信记录完整,并且企业名称里含有“电子商务”字样的联合惩戒对象共19829家,已经安排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本栏据新华社电)

中消协启动2016年

“双十一”网购调查

调查

“双11”期间网购销售额屡创新高,相关消费纠纷也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情况较为突出。目前,很多电商平台及相关经营者正在为“双11”活动做前期准备。为了加强对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双11”商品价格及服务的社会监督,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消协将针对去年“双11”期间主要电商平台销量相对较多的商品类别开展体验式调查活动,详细监测相关商品在今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期间价格变化,具体体验送货服务及无理由退货情况,并重点测评相关商品质量状况等。

此次体验活动将由消费维权志愿者模拟消费者身份,获取视频、录音、照片、网页等图文影像一手资料,并将相关商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测试。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体验结果及发现的典型问题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并移送政府有关部门,建议作为信用建设负面典型处理。

据介绍,2015年“双11”前后,中消协针对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声称折扣力度大、标示销量多的94款商品的价格、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开展了体验式调查活动。结果表明,在价格方面,部分商品涉嫌虚假折扣,存在虚标原价,存在“清仓价”“限时抢购”等价格误导宣传形式;在售后服务方面,部分商品以“快递爆仓”为由延迟送货,存在不提供正式票据或让消费者补缴税点再开发票的情况;在产品质量方面,部分服装、箱包、鞋类样品存在纤维成分含量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调查显示

消费者对“双11”认知更加理性

观点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和京东集团日前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网络零售购物节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称,近年国内消费者对网络购物节的反应已悄然衍变,消费者购物习惯正在从冲动消费过渡到理性的计划消费,价格不再是用户购物决策唯一考量的因素。

多年来,“双11”网络购物节经历了试水期、探索期、爆发期和多元期,已逐步成熟。报告认为,国内消费者对网络购物节的预期更为合理,特别是商品购买的必要性和个人需求程度匹配成为影响用户购物的核心因素,同时对商家促销的“套路”识别力更强。

报告认为,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品质的关注度逐年上升,投机的消费行为正在逐渐减少。以京东的用户消费大数据为样本发现,3年来“双11”期间商品退货率和客服售后咨询占比逐年递减,而客服售前咨询比例逐年上升。

同时,“双11”期间,用户购物时每个订单对应的浏览页面次数明显增加,说明消费者在下单购物前会进行充分思考和比较,不再简单地因为促销价格而冲动消费。

报告认为,网络购物节未来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从商品销售到物流、售后的服务链条愈加完善;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及VR/AR等新技术的支持,将帮助用户在网络购物节中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