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应琼 文/图
“哇,新建的教学楼好漂亮,教室宽敞明亮,操场还有体育器械……”
“真没想到,我也能住上新房了。”
“现在网格化服务管理真是太贴心了,网格员服务热情周到,还帮助我们代办一些事情呢……”
2016年,甘孜县在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的同时,民生改善动人心弦,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农牧民群众的心田,让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民生工程”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眼前,一幅浓墨重彩的民生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凝心聚力战贫困
初冬时节,走进甘孜县甘孜镇、拖坝乡等地的一个个村庄,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在雅砻江畔徐徐展开:藏式特色农家院落掩映在树木之中,宽敞平整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文化广场上锻炼身体,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样的幸福图景诠释着甘孜县精准扶贫、减贫、脱贫取得的成果。
该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脱贫目标,对照贫困村“一低五有”和贫困户“一超六有”退出标准,聚力攻坚今年33个贫困村492户2284人脱贫攻坚任务。实施住房解困983户,33个退出村硬化路、用电、用水、广播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优化提升乡镇教育、卫生公共服务,退出村贫困家庭全覆盖;实施54个活动室提档升级工程,33个退出村卫生室、文化室全覆盖;农牧区以“公司+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39家,带动431户增收;实施24个贫困村青稞加工点建设,集体收入达到人均10元以上标准;完成贫困人口技能培训771人,落实公益性和公益类岗位安置135人;全面完成3020户贫困户评级授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3382万元。
法治宣讲进万家
“要变更草原权属,有关当事人必须依法办理草原变更登记手续。如果不登记,变更行为无效。”近日,甘孜县查龙镇的“法治讲堂”向村民宣讲《草原法》的相关规定。
“我们基层法制政策宣讲团每个月都要到各村为农牧民讲法,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来宣讲法律。”宣讲员仁青伍登说,如今,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该县推出微信学法公众平台,每天推送法治动态、案例普法、法治趣谈等内容1至3条;邀请州内外法律专家、高校教师到县开展法治培训和知识讲座20余场,并开展领导干部法治知识竞赛。落实县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部门办公会议等会前学法制度,推进依法行政。
该县编印藏汉“双语”普法教材,便于群众接受和遵循;选取贴近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案例,制作藏汉“双语”宣传光碟3000余盘发放到村社基层、农牧民群众和寺庙僧尼手中。除了动态的法治宣传,该县还通过设置法治宣传栏,制作百米法治文化墙,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
该县深入推进全省藏区依法常态化治理示范县创建工作。集中力量开展城区交通秩序、城乡土地突出问题、十项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182名城乡专兼职网格员,以“万件小事暖民心”为主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抓好社会重点治理,深入开展拉网式大整治,扎实开展缉枪治爆专项工作,破获涉枪案件6起,收缴枪支87支、子弹280发。组建290余支3000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筑牢基层维稳根基。
培育产业“走富路”
今年,斯俄乡吉绒达村有了村集体经济。该村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成立了青稞种植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上组织生产经营。“第一书记”蒲力川和县、乡、村扶贫干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从青稞的加工、糌粑的包装、销售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蒲立川还协调包乡单位,在县城提供免费的门面,帮助村民销售糌粑、酥油等产品。
该县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实施扶贫示范现代集体牧场建设13个,奶牛养殖繁育基地1个、藏鸡养殖基地3个,带动583户增收。建设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2.8万平方米,为全国第四大牦牛产业园区,预计年交易额达1.5亿元。龙泉驿区三年内投入3000万元支持成立40多个现代集体牧场,加快发展现代牧业。深化对援工作,与援助方龙泉驿区深度合作,共同引进广东大型企业在龙泉建设广东产业转移承载基地,作为甘孜“飞地产业园区”,在产值、税收等方面合作共享,带动甘孜加快发展。
该县围绕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目标,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317和色洛路为轴线的旅游格局,依托格萨尔文化、红色藏乡、雅砻江湿地、踢踏之乡等文化旅游品牌,在斯俄乡湿地公园二期启动全藏区首座格萨尔文化体验城,作为贫困村百村产业基地,一次性解决贫困村产业困局。
倾情构筑小康路
“以前进城要整整一天时间,而现在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这是来自甘孜县东谷区牧民泽洛的感叹。
该县坚持交通先行,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党政齐抓,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乡镇、村之间的沟通协作。制定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制度系列办法,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乡、到村、到人头。创新建设机制,探索建立“乡村决策、部门监管、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123”工作模式,切实发挥群众农村公路建设主体作用。注重全社会参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选址、质量、进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视察监督和媒体、公众的舆论监督,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担任监督员,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农牧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投智,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零阻工、零赔偿”。突出建管并重,充分发挥乡、村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建设、参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管养格局。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051公里,219个行政村公路中,完成通村通畅175个通畅率达80%,入户硬化路完成159个,硬化率达72%,农村公路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出行更方便。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走在甘孜街头,美景怡人,令人陶醉:沥青路面宽阔平整,交通标识清晰醒目,门店招牌规范划一,绿化带绿树成荫、花草竞艳……
“错落有致的楼房、整洁的石板铺装路、生态优美的湿地公园让环境大变样。到了晚上,爱好歌舞的人踏歌起舞,新装的路灯照亮了回家的路……”细数着城乡提升带来的巨大变化,甘孜镇河坝村达瓦脸上露出了幸福满意的笑容。
该县立足康北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城市。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目标,围绕城镇规划、配套功能、风貌特色、管理水平和文明素养“五个提升”为实施路径,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乡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倾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高原特色城镇。该县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区团结路南段、民族路、解放街改造、城区人行道路面改造等13个重点市政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开展乱搭乱建,大力推进违法搭建集中整治行动,实行领导包片、部门包干、发动群众的方式,依法拆除违章建筑271处,15447平方米,依法拆除违法圈占土地4104平方米,全面完成今年的违建拆除任务。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围绕车辆乱停、房屋乱建、垃圾乱堆、摊位乱摆、牲畜乱串等“六乱”现象,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工作,着力解决“九子一线”乱象。清理卫生死角、盲点500余处,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1200余份;清理违章流动摊贩、违章占道经营200余起,规范占道经营、乱摆摊点96处。制定出台《甘孜县绒岔河河道治理管理办法》,严肃查处向绒岔河道内乱扔乱倒垃圾行为28起,甘孜县城形象全面提升。
永续发展的绿色答卷
甘孜县针对全县绿化造林种苗紧缺、异地种苗价格过高、当年成活和保存率较低等绿化造林不利因素,切实加大绿化造林种苗培育。育苗一直坚持做到立足本地需要,并加大经济林苗木和生态林木培育力度。县环林局职工王文中说:“苗圃由专人包点,加强育苗的生产管理,严格按育苗技术规程作业,提高育苗作业质量,以确保培育出良种壮苗。”
该县加力生态建设,促进永续发展。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红线,大力开展绿化甘孜行动,在3个乡镇完成俄色茶种植5000亩,完成国有中幼林抚育5000亩,实施国道317沿线绿化805公里,恢复雅砻江湿地植被466公顷。加强草原保护,兑现草原生态奖补、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95万亩,草原补播28.5万亩。加强森林保护。有效防范森林火灾,管护森林416万亩,完善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21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划分和呷拉乡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土地整治,完成土地整治建设规模24000余亩,新增耕地2500亩,正有序开展客土回填和耕地复耕工作。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实施泥石流治理,完成130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
甘孜在发展路上留下的每个足迹,都见证了县域经济快速崛起。如今,甘孜带着“每一步都是新起点”的自信,脚踏实地迈向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