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发现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国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匠又说
2017-01-13

■詹继放

刚公布的2016年“热词”中,“工匠精神”入选。

“工匠”重受关注,日渐恢复应有社会地位,是近两年的事。将其上升为一种“精神”,还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义又不同。简言之,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有“一招鲜”。

精益求精指态度,一招鲜是本事。前者相对容易,还能将其当口号喊。后者就难了,骡子还是马,一遛就穿帮。

几个月前,笔者曾在本专栏写过一篇《工匠说》。里面举了个例子:北京故宫要搞大规模修缮,很多“高工”成群的××强公司闻风而动,沮丧而归。原因是“吃不下来”,或者说没那种工匠,只能造一座管不了多少年的“假故宫”。

故宫的修缮如期开工,没想,还真的穿了。

有新闻称,修缮中的故宫被紧急叫停。原因是施工人员并非具有专门技能的“工匠”,而是只会电钻、电锤加电锯的“工人”。那些“高工”则“身经百战”:抹点水泥涂些胶,多打几颗膨胀螺钉。管不了多久?拆嘛!用那一套修缮故宫,当然会被叫停。

施工方也有苦衷,称既没“偷工”也非省钱,实在找不到有那门手艺的工匠。现在时兴当“白领”,哪怕只会接电话,也是“搞管理的”。当工人多属“万般无奈”,混口饭吃。哪来的工匠嘛!

这似乎道出了问题的症结:已经持续数年,在各方“合力营造”下,形成了一种氛围:不念大学、“坐办公室”,似乎“对不起八辈祖宗”。所谓“成功人士”,多是“动嘴”的,和工匠几无关系。“双通道”之类虽喊得山响,落到地上的,只有几片鸡毛。

于是,怪状出现了。稍像样些的单位,“老总”论“桌”,“高工”成群,工人多为“熟练工”。揽了活,不能买现成的拼装,包治百病的“互联网+”也不灵,就傻了。而且,他们很默契地回避一个极浅显的道理:再先进的飞机,其优越性能,最终要通过优秀飞行员来体现。即便无人机,张三或李四操控,情况大不同。

那些优秀飞行员或操控手就是广义上的好工匠。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汽车、服饰、工艺品等等都为手工,出自优秀工匠之手。那叫手艺,不是一纸任命、几句口号就行的。就像“加食盐少许”,到底多少,好厨师才清楚。一靠经验,二凭感觉。

还说故宫。它能存在这么多年,缘于当初修建时集聚了全国最好的工匠。不然,“故”不到今天。几年前北京下了一场大暴雨,淹了不少街道。但故宫却安然无恙,究其原因,它的排水系统由当时的优秀工匠打造。几百年都没被淹过,那场暴雨不过是给它冲个澡。如今的修缮,只是“修旧如旧”。照猫画虎都找不到人,实在尴尬。

笔者既非厚古薄今,更无意诋毁今人的智慧和文凭之类。但不可否认,看似聪明透顶的我们,一再被浮躁和短视绑架,既走过不少弯路,也丢了不该丢的东西。比如很多失传的精湛工艺,是历经数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想捡回来,谈何容易!

失去了才觉得宝贵。都在玩“虚拟”,早晚会玩不下去。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意义就在此。这既离不开有胆有识的领军人物,也需要一大批广义上的优秀工匠。道理极简,哪怕一根针,没人制造,怎么“+”也没用;针不像针,“+”也白“+”。工匠尤其是优秀工匠的重要性,一目了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