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区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精心组织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认真做好稳增长、惠民生,抓改革、促开放,保稳定、防风险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工作的良好开局。 为展示过去一年我州各项工作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凝心聚力、攻坚决胜,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本报推出《攻坚决胜·筑梦前行——回眸2016》专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马建华 投资500亿元,是前五年的6.1倍。强力推进交通攻坚,改造升级国省干线3050公里,雅康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建成雀儿山等11条隧道。国省干线增至26条,实现县县通国道目标。建成通乡油路2732公里、通村公路1.3万公里、通村硬化路9220公里。亚丁机场通航、甘孜格萨尔机场开工建设,国内航线增至11条。在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州人民交出的交通答卷,令人振奋。 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世界海螺沟、康巴圣湖木格措、“蓝天下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我州处处是原始自然美景,纯净、天然。旅游之美,民生之乐,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力量来展现人民的欢欣呢。行走在我州各新建成的公路上,可随处见到众多旅游观光客和驴友,他们或徒步、或自驾、或骑行,一边欣赏美丽的高原风光,一边享受着畅行的快乐。 行走在平整宽阔的公路上,一幅人在画中行的壮丽画卷让游客陶醉其中,惊叹于我州不仅风景美,延伸在美景中的公路更是妙不可言。 公路经济圆致富梦 隆冬时节,甘孜高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黑色柏油路,犹如一条黑色的玉带在雪域高原上舒展开来,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座座高架桥气势如虹,横跨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座公路隧道穿越险峻的高山,天堑变通途。尽管冰雪道依然险象环生,但出入甘孜的汽车司机却不再担惊受怕,因为只要做好了冰雪道的防滑措施,道路行车安全就会有保障,日益改善的我州交通条件,让甘孜116万儿女逐步告别“出行难”。 在理亚路上,从台湾高雄来的游客张先生忍不住赞叹道:“这边景色太壮美了,台湾没有。早就想来这边了,去年的时候听说这边修了几条景观路,交通很便捷,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欣赏美景,就连路上的安保设施都设计成了转经筒的样式,处处是美景。”张先生表示,要把甘孜的美景推荐到台湾,让更多的朋友来甘孜旅游。 在甘孜,一步一美景,交通三年攻坚,更是为甘孜的美景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我州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三年集中攻坚的完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的作用。依托交通红利,甘孜州纯天然无公害农副产品的销路更广了、旅游业更加兴旺了。沿线群众搭上顺风车,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思德是甘孜县拖坝乡移民新村村民,2001年从茶扎乡移民至此。当时,甘孜县从全县22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选两户最穷的村民安置到移民新村,思德家就是其中一户。在这之前,思德家里几乎一无所有,说是牧民,可实际上却没有一头牲畜,全家的开支就靠他上山挖药材来维持。 为了让移民能够跟其他群众一同奔小康,甘孜县特意将移民新村安排在了国道317线旁。在思德家不远处,是拖坝乡大棚基地。乡镇为思德和村子里其他移民配备了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占地2亩,共占地50亩。 思德把大棚承包给了他人,自己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加上挖虫草、松茸等收入,他全年收入能够达到三四万元,收入相比移民前全年只有一两千元,增长了十几倍。 在思德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现在生产生活就在国道317线旁,菜也好卖了,等学会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我就扩大蔬菜大棚的种植规模,然后再买一辆大卡车,把村里的蔬菜销往周边的白玉、色达、石渠、德格等县。” 拖坝乡群众共享国道317线改造通车后带来的便利。拖坝乡乡长洛噶说:“国道改造后,县里开通了客运班车,只需5元钱。”借助着交通的便利,现在拖坝乡很多群众都买了面包车,跑运输、搞旅游,居民收入直线上升,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1700元左右,上升到目前的4000元左右,翻了一番还多。 理塘县濯桑乡康嘎村村民降央克尊,家里种了16亩地,以前,不仅出县的路难走,就是出个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说把运粮食到外面卖了。所以大家都不敢种太多粮食。 随着甘孜交通三年攻坚建设项目国道318线和国道227线交汇于此,理塘县实现了高城镇等13个乡(镇)的通乡通畅,在214个建制村中,公路里程达1356.8公里,已解决了214个建制村通公路,115个村通水泥(沥青)路,通达率达到100%。 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路修通了,村货才能顺畅地运出去,“外”资才有可能引进来,老百姓才能更快奔小康。 “现在可以直接开车到地里把粮食拉到家里。”降央克尊说,“卖粮食也不愁了。”(下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