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每当“腊八节”后,“年味”就会悄然升起;虽然,各地的“年味”表现得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元素都围绕着“团圆”“喜庆”这两个主题。康定是一座包罗万象、民族交融的老城,“年味”在这里也拥有着“兼容并蓄”的特点。 飘香的果子是康定古朴的年味。 由香醇的酥油、优质的面粉和代表着喜庆的“食品红”经过揉、擀、切、炸四道工序,做出来的果子是康定人过年的传统美食;制作、购买酥油果子也是康定人过年的必备环节。临近年尾,行走在康定城,不管是路边小摊还是餐馆、超市,我们总能看见一包包形状可人、颜色喜庆、阵阵飘香的酥油果子被老板摆上货架,又被客人从货架上买走再随着南来北往的旅人,把飘香的年味带往更远的地方。 高挂的灯笼是康定团圆的年味。 灯笼以其外形浑园、色彩鲜红,寓意团圆、红火,被广泛用作过年的饰品。新年越来越近,大小不一的灯笼也悄然出现在康定的街头。在折多河将军桥段河堤的柳树上,上千只小灯笼随风摇摆,装点出了一片喜庆的街景。在东关入城大道两边的路灯柱上,一排排大红灯笼在灯光的映射下泛着红光,仿佛在祝福进出康定的人们团团圆圆、红红火火。中桥附近路段绿化树上挂着的彩球和彩灯,则在释放着不一样的年味。 诱人的腊肉是康定温馨的年味。 做腊肉原本是内地人过年的重头戏,却也在康定流行起来。行走在康定的各个小区,放眼望去,腊肉、香肠一下子成为了每家每户窗户上最醒目的景色;和内地不同的是,康定人所做的腊肉里除了猪肉,还有羊肉和牛肉。在腊月的尾巴上,每一块沐浴着阳光的腊肉都会让人更加向往一家人聚在一起饱餐美食的温馨场景。 喜庆的春联是康定祝福的年味。贴春联,挂福字是最普遍的过年习俗;最近,郭达桥菜市的张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自从几天前摆出春联、年画、福等春节饰品后,店里就人气高涨。看着一个个前来挑选春联的顾客,张老板说,“卖春联就是卖祝福,买福字就是买福气。” 甜甜的糖果是康定甜蜜的年味。吃糖果曾经是小孩们过年最大的乐事。时光荏苒,米果果、爆米花、糯米花、芝麻糖、炒米糖、花生糖、干柿饼这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儿时糖果又随着新年的脚步出现在了康定,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给年增加了甜蜜的味道。 (见习记者 刘小兵 文/图) 藏族过年的习俗 制作“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另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打扫、装饰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许多人家在大门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即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和“雍仲”(即卐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有的人家还在房梁上点很多白粉点,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 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 抢水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糌粑、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 煨桑仪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 拜年 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围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 串门拜年 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糌粑、几粒青稞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稞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坐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