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的烟火,十五的灯。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辞去旧岁,年味尚未散尽我们又迎来了火树银花的元宵节啦!元宵节是整个中国年中最红火热闹的节日,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其乐融融。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这个有趣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 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皇宫,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是以后的事。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当时的玩灯、赏灯,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之后,所有人不许在街道上走动。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 “元宵”:寓意团圆和美;灯谜: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文字游戏,也叫打灯虎;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舞龙灯,载歌载舞,氛围喜庆;狮:象征吉祥如意,寄托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堪称中国人的 “狂欢节”和“情人节” 如果说“腊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那么,元宵节将为春节画上圆满的句号。民俗专家指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元宵节堪称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和“情人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奔放、欢腾、火爆,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民俗专家由国庆看来,和有些传统节日注重“合家团聚”,元宵节在此基础上更强调“普天同庆”的全民广泛参与氛围。 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它强调万民同乐,大家一起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放鞭炮,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风俗画卷。 古时候,元宵节也不乏浪漫的情调。元宵灯会为未婚男女提供了很好的相识机会。在封建社会,礼教森严,未婚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这天,这些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子有机会走出家门,也多了与心仪男子邂逅的机会,元宵节也缘此有了“情人节”的特征,堪称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元宵节作为“狂欢节”的特质在城市中逐渐淡去,原有的“情人节”等特征也慢慢消逝,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热切期待却没有改变。 元宵月从今年起连续三年 “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天文专家介绍,继连续三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后,从今年起连续三年的元宵月则迎来“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据了解,月球绕地球转动一周为一个“朔望月”(约为农历一个月),这个月中月亮最圆的那天称“望日”,也叫“满月”。月亮从一个满月“走到”下一个满月,需要29天半左右的时间。“望”通常为农历每月十四、十五、十六或十七,这时地球正好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太阳西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被太阳照亮的月亮此刻最圆。 为何月圆在农历里的日期不固定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最近时36万多千米,最时有40多万千米,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由于月亮转动的“步伐”有快有慢,因此每个月的“望”的时间也有差异,农历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都有可能,其中,以十五、十六这两种情况居多。 天文年历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这连续三年,元宵节的月亮都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这连续三年,元宵月则变成“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而2020年则又回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元宵节月亮恰逢最圆,这无疑增添了人们赏月的情趣。 (本栏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