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2月1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70%以上的家庭不愿生育二孩?
2017-02-15
州医院儿科医生正在为患者看病。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独生子女”成为历史名词。然而,就在刚过去的春节期间,一篇名为《一位清华博士的回乡笔记:全面二孩后,农村也望儿却步》的文章刷爆微信朋友圈,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在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一周年之际,国家卫计委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在“二孩”政策利好之下,一些家庭生育意愿得到释放的同时,也有家庭因养育负担等问题“不敢生”。国家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和60.5%。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结果,范围包括北京、辽宁等10省(区、市)的0到15岁儿童的父母中,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和高学历家庭尤为突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仅为20.5%。

较之内地“不想生、不敢生”,我州二孩生育意愿又怎样?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我州生育政策较为宽松,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前,我州户籍居民可生育两个孩子,少数民族农牧民及其他特殊情况的,甚至可以生育第三个孩子。因此,我州大多数居民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态度,不似内地居民热烈。

记者近日就“要不要生第二个孩子”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街头微调查,在12名已有孩子的“70后”“80后”“90后”女性中,有4人明确表态要生,有5人表示还在犹豫,还有3人表示不要。由此看来,我州二孩生育意愿也并不高。

那么影响我州居民的生育的阻力在哪儿呢?

■本报见习记者 刘娅灵 文/图

收入低 养育成本高

“二孩”想生不敢生

根据国家卫计委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60.5%。照料压力、养育成本、女性的职业发展,以及追求生活质量等因素,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约束增强了。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个负担。还有,托育服务短缺非常严重,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我们国家80%的婴幼儿都是由祖辈参与看护。近年来,大中城市房价攀升。许多家庭也由于这些因素在考虑推迟生育,或影响再生育的决策。同时一些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生育二孩提高用人成本,就业歧视问题也有所显现,一些地方女性产假、哺乳假等权益落实不到位。母婴设施缺乏,女性在兼顾家庭和事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顾虑。

在我州某国企上班的黄女士说,这个春节谈论得最多的便是生不生二孩的话题。黄女士说,他们小两口去年才把康定二居室住房首付的借款还清,现在房贷近2万元/年,大孩子一年兴趣班、补习班等花销一年3万元左右,生活费一年2万多元,还要供养双方老人,因此,生二孩对于总收入仅9万元左右的家庭来说,经济压力实在太大,迫于经济压力,只好放弃生“二孩”的打算。

据州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州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8元,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我的孩子目前才1岁,每个月的花费至少2500元!”谈及育儿成本,家住康定市新城区的小张面露愁容,他细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每个月要吃奶粉5-6桶,花费1500元左右,尿不湿大约600元,还有衣服、玩具、图书、洗护用品等等,平均下来每个月也要300、400元,“小孩的东西都很贵,3岁以前的婴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只能请保姆,康定托幼机构匮乏,动辄两三千元的保姆费,加上孩子的其它开销,一个人的工资远远不够,生二孩想都不敢想。”

庞大的教育投入也是影响“二孩”生育的重要因素。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毫不吝惜。“县上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康定或泸定上学,康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成都或省外就读,择校费、学费、生活费,比的是家庭经济实力,毫不保守地说,我州工薪阶层花在住房和孩子上学方面的费用数亿元一点也不夸张。”家住九龙县某乡镇的陈大哥无奈的说,去年,他把不到15岁的女儿送到没有亲戚朋友的成都念书。陈大哥坦言,把孩子送到异地读书,在孩子临近中考或高考期间,家长不惜到学校周边租房陪读,一个月房租都要接近2000元。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情况在我州并不少见,在成都双流、华阳、高新区、温江区等地,聚集了大批带孩子念书的老年人。

“不能安居,何以谈二孩生育?目前,康定老城区房价普遍在每平方米7000-8000元左右,黄金地段差不多要一万元,比成都周边区(市)的房价高得多,新城区房价在4000-5000元之间,和成都周边区(市)的房价接近,而大部分上班族的工资在3000-4500元之间。也就是说,即便在房价稍微便宜一点的康定市新城区,普通工薪族一个月的工资不够买一个平米的住房。如果在新城购买一套80平米的住房,每平米4500元,房屋总价则为36万元,首付三成加各类税费为12万元左右,需要一名年收入4万元的工薪族不吃不喝3年才能攒够首付款。”在州级机关某单位工作的刘女士介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她在成都郊区买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目前她一个月工资收入3600元,仅仅够还康定和成都两套房的房贷。

春节刚过,陈女士一家就在为怎么带二宝、谁来带二宝的事情发愁。家里的老人要么年龄偏大,没有精力带孙子,要么不能适应高原气候,不能到高原生活,而康定市的托幼服务短缺,仅有的三两家托育服务机构也刚起步,同时也没有成熟的保姆市场。“且不说代际抚养的弊端和家庭矛盾,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就是福音。把孩子交给别人又不放心,怕找到品行不端的保姆,孩子遭罪受。”陈女士忧心忡忡。

不同于内地保姆接受过专业育儿培训、人数众多、市场成熟,我州目前没有保姆这个行业,可以帮忙照看孩子的多为退休赋闲在家的阿姨,雇主害怕阿姨年龄过大,照看孩子不够专业;而来州专业从事保姆工作的人员多为外聘,成本高昂且难以聘请进州。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

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生育二孩提高用人成本、降低工作连续性,而更倾向于选用男性,使得女性在生育二孩和事业发展上选择了事业;男性在养育孩子方面所作出的劳动付出不够,使得女性畏难而不愿生育二孩;婴幼儿用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管乏力,以及母婴护理、医疗等方面的医疗设施和医师人员缺乏,造成父母安全感不足。去年,我省为鼓励生育“二孩”,延长产假和护理假,长达180多天,但部分单位落实不力,这些都会降低民众的生育意愿。

多重利好政策

让“二孩”生得起养得起

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省围绕这一政策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服务不断出炉。

生育间隔规定取消了,对合法生育对象,女性生育假增加了60天,男方也有护理假20天。在生育登记上,凡符合政策生育头胎和二胎的,实行自愿登记、即时办理。还改造完善了省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平台,增加功能,实现异地登记、网上预约申请、网上审批、异地打证等功能,让群众不再为此多跑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我省将新增可生育两孩的目标人群约880万人,其中40岁-49岁高年龄组人群比例高达60%,20岁-29岁年龄段约占18%。高龄化在生育上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保障高龄准妈妈们的健康、新生儿的安全以及孩子出生的健康等成为我们围绕两孩政策制定出台妇幼保障措施的重点。”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处处长韩梅说。

在我州,除了去年实现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以外,近几年,我州医疗系统软硬件建设也大步迈上新台阶:2013年州医院儿科与北京和睦家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合作;2014年,州医院与华西妇儿医院签署对口支援协议;2015年9月,州医院第二医疗区投入使用;去年5月,州医院儿童保健科正式对外营业;去年6月,州医院成为华西妇儿医院区域联盟医院;去年12月,州医院救助治疗32名先心病儿童。现在,我州妇女儿童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妇幼医疗服务,并能在重大疾患上获得相关补助、救助政策。

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蒲杰告诉记者,从现实来说,愿生第二个孩子的人群中,超过35岁的高龄比较多,而从生理意义上说,高龄孕产妇的风险更高,这也是医院专门开辟两孩门诊的原因。随即,在省卫生计生委要求下,仅半年多时间,全省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就开设648个“两孩生育”联合门诊、“优生咨询”门诊。针对两孩政策带来的高危孕产妇比例增加,各医疗机构不断发展新技术,推进标准化管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追踪开展介入技术,去年完成该类手术205例,还完善了产科高危风险病种的标准化处置流程,并在全市推广,还组建了多科人员参与的产科急救快速反应团队。医院全年分娩24612人,同比增长20%,其中二胎数量6443人,收治高危孕产妇同比增长39.67%,无一例孕产妇死亡。

州医院儿科邓英副主任和妇产科护士长志玛告诉记者,州医院第二医疗区投入使用,妇儿方面的医疗区面积更大、医疗器械更为先进、医护人员队伍实力更强大。现在,州医院妇产科增加病床30张左右,增加医护人员近10人,新成立儿童重症监护室,普儿、新生儿、重症儿三个科室共增加了五十多张床,新生儿科新购置了二十多台暖箱,最贵的一台60多万元,被戏称为车中劳斯莱斯、包中爱马仕。

“面对新形势,只能结合自身实际,以政策、措施不断补齐这些短板,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妇幼健康环境和条件,努力让准妈妈安全生产、让孩子健康成长。”韩梅表示。

记者获悉,我省产科资源不足,从省、市到县,产科床位缺乏,大部分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里,产科的住院率往往在110%左右,不少孕产妇只能在过道上待产。去年,自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新生儿6124名,住院率超过120%。四川大学华西二医院、省妇幼保健院、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住院率也基本类似。

儿科资源,尤其是儿科医生也同样不足。2016年,我省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为0.31名。对照《四川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0.69名的要求相比,差了一半还多。

韩梅告诉记者,省卫生计生委已针对这些“短板”出台新措施。在全省妇幼工作“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新增产科医生6500名,床位5000张。同时,在现有条件下,综合医院通过调整科室床位结构来增加产科床位,缓解数量不足的矛盾。据初步测算,仅此就可以调出2000多张床位。作为成都最大的妇幼保健中心,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正在修建二期工程,也可新增床位千余张。

针对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去年11月出台的《四川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在全国率先明确“儿科医务人员收入至少达到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1.2倍-1.5倍”的刚性政策。加快儿科医生培养,“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力争对儿科医师转岗培训达到100名左右。同时,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的通知》,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产儿科人才培养、高危孕产妇服务管理、妇幼健康知识宣传等工作进行强化。

针对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进一步提升全省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妇幼医疗服务能力也迫在眉睫。韩梅说,要保证高龄、高危产妇的母子安全,处置随时可能发生的疑难险症,提高应急和救治能力必不可少。现在,我省已初步建立起四级产科急救机制,建立起了产儿科的重症急救专家组,把各地最优秀的产儿科医生集中起来行调配,实行24小时待命,确定了11个“医疗作战区”,按照“就近支援、专家共享”原则,组织专家参与跨市(州)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协作,做到快速反应,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保障与服务”成为妇幼工作制定措施的主题,像这样的信息公布就是众多举措之一。针对妇幼优质资源不足的情况,在“健康四川”网络平台上开通“妇幼专区”,向妇女儿童群体提供就医指南、就医导航、科室信息、预约挂号和床位信息等便捷就医服务。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提供46.3万个妇产科、儿科号源,展示1.8万张产儿科床位信息,提供4.6万次妇产科、儿科预约挂号服务和121.7万次业务查询服务。

各项有针对性措施的出台,为准备生两孩的准妈妈们努力创造出最好的环境和条件。有专家表示,中国过去那种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承受能力、经济水平以及小孩的养育成本方面考虑。但随着两孩政策宣传的深入人心,以及各种保障措施的不断跟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育两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