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理论视窗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2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职责使命 讲好中国故事
——新闻舆论战线工作者群像扫描
2017-02-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以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展现中国风采。

■新华社记者 胡浩 李亚红 王思北

弘扬中国精神

在重走长征路的采访中,人民日报政文部军事室主编倪光辉用近1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沿着乌江沿岸,踏访当年红军走过的土地。为寻访到突破乌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老虎洞,倪光辉和同事们钻入密布的灌木丛,登上了渡口崖壁上500米高的老虎洞。“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宣传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战争烽烟虽已消散,但是长征精神依然需要宣扬传承。”倪光辉说,“旗帜引领航向,精神穿越时空。作为记者,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勉工作,用手中的笔、镜头和心中的爱记录时代变迁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有没有所谓的仲裁,南海,它都在那里。仲裁改变不了任何历史,改变不了任何事实、任何现状。历史和事实不容‘仲裁’。”——新华社记者凌朔亲历了国际舆论场上一场看不到硝烟的舆论战。

2016年7月,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公布了所谓“裁决”。从事东南亚新闻报道15年、接触南海问题10年的凌朔和同事们决定,要用记者的方式,寻找新闻层面的解题方程式。

通过追踪报道,凌朔和同事们挖出了仲裁案背后的西方“黑手”,找到了仲裁庭和日本右翼政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曝光了仲裁庭在荷兰海牙和平宫租用听证室、租用办公用品、租用秘书服务的那些事,让全世界的读者一眼就看穿,所谓仲裁案,分明就是一出意图抹黑中国的政治闹剧。

同样在南海仲裁案的国际舆论引导战役中,中新社云南分社社长王林敏锐捕捉有效信息,另辟蹊径,发挥了独特作用。

王林得知,伊朗德黑兰大学与云南大学合作的“伊朗古地图”研究发现,不少阿拉伯古地图将中国南海海域标明为“中国海”。王林意识到,这些古地图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主张对南海诸岛主权的第三方有力历史证据。

经过多次沟通争取,王林等记者共同采写了《中伊学者揭秘伊朗古地图 南海海域一直被标明为“中国海”》和《伊朗古地图中的“中国海”》等稿件,迅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铁肩担道义

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新闻就是号角——他们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奔赴新闻发生地;他们奋勇而上,勇敢地走向硝烟与战场。他们牢记职责担当,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

鸡年春节,万家团聚。为了寻找具有陕北窑洞特色的春节故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高珧今年新春走进陕西绥德县郭家沟村,在窑洞里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由于工作原因,他已经连续7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郭家沟村千沟万壑,窑洞遍布。通过走访,高珧领略到民风的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感受到生活的贫困——交通不便,耕地较少,自然资源匮乏;文化水平较低,很多孩子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

高珧希望自己的报道能让更多人知道郭家沟村,也希望村子里的年轻人可以多走出去,真正成为黄土地的主人。

走基层有多艰辛,收获就有多珍贵。

2016年7月,罕见的洪水肆虐长江中下游。为采访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破堤分洪现场,已在抗洪一线奔波采访10多天的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冒着高温坚守大堤30多个小时,准确记录下分洪场景。

如今的梁子湖辽阔安澜、水质清澈。7年前,这里却面临严重的生态威胁,陈凌墨和同事为此深入梁子湖流域调查采访一个多月,发出聚焦梁子湖生态危机系列深度报道——《梁子湖报告》,推动了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台。

笔在手中,路在脚下,使命激荡在心间。

陈凌墨说,她将继续以新闻人的点滴努力,守护祖国的大江大湖。在六朝古都南京工作生活的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记者郑晋鸣,则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的命题上。

创新融合报道

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微电影《红色气质》以9分5秒时长完成了中国共产党95周年历程的宏大叙事,努力把“高大上”的重大政治主题讲得“走心”;系列全媒体报道“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首次请航天员作为记者从太空发回报道,全方位展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过去一年,新华社大力加强融合报道创新,在重大主题可视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我和同事们尝试面向互联网受众探索报道创新,打破传统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的分隔,整合资源,进行跨界叙事,希望用全新的视听体验让受众有所触动。”新华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柯勇说。

从文字稿件、广播连线、摄影摄像、手机直播,到VR、无人机等不断出新的技术,全年数不清的采访报道让央广网记者张雷练就了“十项全能”的本领。回忆过去一年的采访经历,他概括了两个关键词——转型、融合。“融合是趋势,转型是根本。”张雷认为,要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自己的路还很长,不仅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需拥有更新的角度和视野,跟得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变革,交得出让百姓喜爱的新闻作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