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广告

第04版
特别策划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3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龟兹故地 木头也听得懂音乐
2017-03-01
村里的乐器专业合作社。
临摹龟兹壁画。
龟兹遗迹。
临摹创作龟兹壁画。

语言不通,文化背景相异的情况下,人们如何能通畅地交流并快速融入环境呢?在天山南麓的新和县加依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依提·依明用手中的乐器告诉我,音乐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当他随手拿起一把刚刚制作成形的艾捷克(维吾尔族民间乐器),信手拨动琴弦时,韵味独特、回味悠长的民间旋律就自然流淌出来,千回百转、余音袅袅,在他的乐器坊小院上空绕梁不绝……

“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胡旋女》中的诗句。在唐朝,龟兹乐舞就已经传入中原,盛名遐迩。而艾依提·依明所在的加依村,根据历史记载,就曾是古龟兹国中心的乐器村。

未成曲调先有情……

艾依提·依明的工作室,在小院的葡萄架下,一间堆满桑木的狭长的房间里。寻着琢木声推门而入,一脚跨进的却是一间充满木材香气的房间:到处是成堆的桑木块、摆放整齐已显露“雏形”的乐器的“肚子”和“脖子”,半面墙上悬挂着一排排还没装弦的都塔尔和弹拨尔(皆为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几个徒弟正埋头其中精雕细琢着。

“一把上好的都塔尔从选材到制作完成大约需要两年时间,你可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手艺,其实需要精雕细琢的真功夫。制作乐器的人一定要会弹奏乐器,不然没法调教音准,制作的乐器也不精细。”

年逾花甲的艾依提·依明是家族中第三代手工乐器制作传人,从记事开始,他就在爸爸的手工乐器作坊中长大,14岁起他就随爷爷学习维吾尔族民间乐器的制作工艺。2008年,他所在村庄的手工乐器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保护项目,随后,他也不负众望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村里还有5人成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依”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路边的居民”,记者信步走入加依村,发现村里所有村民的房子都建造在道路两侧。相传,古龟兹国有一个名叫沙依甫·班里赫的维吾尔族乐师,就生活在这里。他在弹奏弹拨尔时,竟有上百只鸟围绕着琴又飞又唱,许多人都被这琴声感动得如痴如醉……

维吾尔族的手工乐器在选材和制作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选取上等桑木,桑树芯是红色的,不仅外观漂亮,而且有强度、韧性好,是制作乐器的上好材料。由于加依村水土条件比较优越,这里的桑树品质有别于其他地方所产,木质坚实致密,年轮纹理美丽,非常适合制作乐器。制成的乐器声音悠扬浑厚,传得很远,音色也特别悦耳动听。

维吾尔族乐器从形制结构、音序排列、音域音色等方面区分,维吾尔族乐器共有50多个品种,其中许多流传至今的乐器,在附近的库木吐拉等石窟壁画中,都能找到原型。

在艾依提·依明家,记者看到,一把都塔尔琴由4部分组成,要把分别加工好的4个部件拼贴起来,才能做成一把成品琴。而做这样的一把都塔尔,成熟的工匠也平均需要5天时间。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挖都塔尔的“肚子”和“脖子”,专注干这一件事,需要耗费20个小时。如果进行精深加工,给都塔尔贴上蛇皮、水钻、亮片,画上图案等装饰,还需要10天。这样的一把精品琴,售价往往也会高一些。

在艾依提·依明看来,每一把琴都是有生命的,能够用它弹奏出优美曲调的人,才是真正懂琴的人,他的双手能够赋予琴声不朽的灵魂。在艾依提·依明家逗留半晌,不时有人来试琴买琴,艾依提·依明说,他最愿意和这样懂音乐的人交朋友,他让家人取出心爱的沙合塔尔(也是一种乐器),坐在院子里的炕头上,和来客一起弹奏起来……

龟兹古乐在这里传承……

加依村所在的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历史上曾是古龟兹国的“繁锦之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给新和县留下了众多古城、烽火台、佛寺、石窟、关隘和屯田遗址等文物古迹和历史传承。

“十步之内,必有工匠”,在加依村,无论你推开谁家的门扉,都会看到小院里摆满了成品或半成品的乐器。工匠们从采料到加工都有自己的传统,且每个过程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这在整个新疆的民间艺术发展史上是相当罕见和突出的。加依村各家工匠都设置有用地毯布置得富丽堂皇的乐器陈列室,摆着或吊在房梁上上百件色彩斑斓的精美乐器。

加依村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村庄,在村里长近2公里的主街道两侧有120多户民居,依旧保持了最古老的民族建筑风格,院墙和房屋外墙均采用黄土与麦草混合手工涂抹而成。在村子中心,是一座集龟兹文化、汉唐文化、乐器文化于一体的展示中心,陈列着新疆各民族在各个时期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乐器。质朴典雅的古龟兹风格房屋街道、古色古香的乐器展示中心、自然灵动的小桥小溪,伴随着悠扬婉转的西域音乐和袅袅升起的炊烟,加依村充满了生活气息。

加依村有200多户人家,半数村民都会制作民族乐器。其中,做琴时间最长的已经传至六七代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传承了几代的乐器制作人大多目不识丁,甚至也不懂得乐理知识,不识乐谱,他们对乐器制作工艺的了解、掌握多为口传心授,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乐器王”艾依提·依明就靠着这种“口耳相传”的办法,带出了50多名徒弟,遍布全疆各地,他们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店面,且个个坚持“手工制作”,靠着这门手艺,过去这些经济困窘的农民,都带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而手工乐器制作也因此后继有人,得以传承和发展。

2014年,为挖掘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新疆文联、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疆寻找“新疆乐器王”。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全疆各民族民间手工艺人制作的民族乐器157件,经过层层评选,最终由新和县选送的“沙塔尔”获此殊荣。这一荣誉,也是对几代手工艺匠人们坚持手工制作、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奖赏。

让“天籁之音”从这里奏响……

自2013年6月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景区开放以来,因其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村里已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加依村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列入首批“美丽乡村”试点村,被国家民委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支持村序列。

现在的加依村正在发展成为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龟兹历史文化与乐舞艺术展示、休闲度假、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新农村示范点和特色民俗旅游区。在每个工匠的庭院内,游客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民族手工乐器制作的全过程,还可以欣赏到动听的乐曲和民族歌舞,品尝到拌面、抓饭、烤肉等维吾尔族特色民族小吃。

“以前村里没有几个游客,我们制作好的乐器都要拿到外地去卖。现在不一样了,游客越来越多,客户直接到我们村里来买。我们的订单也多了,我做的乐器,最远都销售到美国了呢。”艾依提·依明的话语里透出幸福和满足。

村里的民族乐器制造中心负责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阿布拉·依不拉音还聘请了几位精通电子商务的大学生,注册了“天籁嘉音民族手工乐器合作社”电商平台。“购买者打开网页只要点击价格,通过输入银行卡号、手机号码或支付宝就可以轻松购买到想要的乐器,不用再到实体店挑选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费用,很受消费者欢迎。

新和县也抓住机遇邀请专业老师为当地的居民举办电商营销培训班,帮助他们策划上线销售模式,推动电商产业发展,将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手工乐器等推上网络平台,不但拓展了市场空间,还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统一注册的”天籁嘉音“乐器商标,新和县目前已经开通电商销售乐器店家几十家,销售特色农产品店家上百家。

来自浙江的游客张萌与她的同伴们在村里流连忘返。她说:“看到加依村手工艺人现场制作乐器,我知道了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的制作流程,要制作出一把好琴真不容易!我体会到了传统手工乐器制作人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深厚感情和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这就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担任加依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新和县委书记杜海涛告诉记者,加依村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龟兹文化旅游线路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新和县将按照新理念去经营和规划加依村,不但要拉长乐器制作、销售的产业链,还要把加依村打造成县上的旅游文化中心,带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形成富有新疆特色、西域风貌的乡村旅游品牌,实现旅游精准扶贫。

(据《新华每日电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