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4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战正酣
2017-04-13

(上接第一版)听完华青多吉的话,达瓦降泽心里感觉从未有过的安慰。他望向山边那条因山体滑坡严重垮塌的通村老路,想到再也不用为去县城上学和就医的孩子和村民担忧;想到村民们个个想要搬进新家的迫切劲头;想起村务工委员会成立之初无人问津到第一次成功召开技能培训会、发布招工信息;想起从动员村干部组建鲜鲁养殖合作社到正在准备对现有70头牦母牛进行酥油、奶渣、酸奶加工和销售等前期工作;想起从全村40户村民中确定了12户建档立卡户到目前完成了11户的脱贫任务……这一幕幕如同电影片段一般在眼前闪过。

看着不远处来回穿梭的转料车和挖掘机,10余名村民拿着钢绳、小拖车不停地在转运车和木料加工点之间忙碌,听着耳边轰轰作响的机械声。达瓦降泽知道村民从最初“等、靠、要”到现在“想脱贫、求发展、要致富”的思想转变,都源于精准扶贫这一惠民政策的落地落实。达瓦降泽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挪穷窝,找出路”鲁都村这条脱贫致富路必将越走越宽。

“加”出来的增收产业

对于在道孚县城开了好几年土特产经营店的老板苏贤华来说,4月2日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他刚刚和成都市郫都区奥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办绿色农副食品加工公司的框架性协议,接下来将和几个有合作意向的乡、村商谈合作事宜。

苏老板告诉笔者,自己很早就有扩大经营规模和开办公司的打算,但是受货源限制,这个计划一直得不到实施。这两年各乡、村借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积极组建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种养殖业,但是他们缺少经验和市场,难以解决食品保鲜和后期销售等问题。而自己刚好既有技术又有客源。双方合作互利互惠,目前正是实现理想的最好时机。

“农副产品那么多,你主要加工生产那些产品呢?县城这么小,怎么解决销路问题?”笔者担心地问道。

苏老板回答:“公司成立后,我们初步计划投入1000万元建厂。只要是高原绿色食品,都可以通过深加工、包装,进行统一销售。”

苏老板还告诉笔者,自己春节前就去了几个产业发展较快的乡,了解到下拖乡发展的林下产业,2016年一年就种植了2900亩的核桃、1400亩的秦艽,今明两年还要增种几千亩,几年后的产量上吨;麻孜乡猪牛养殖基地2017年要出栏的藏香猪、长白猪、野猪预计达3000至5000头;甲斯孔乡近两年年均生产4000余斤的黑木耳……

这些纯高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都是内地人追捧的好东西,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原材料跟不上和销售不出去的问题。下步他将加快厂房选址、修建的进度,待投入生产后,主要还是采用乡、村“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直营店”的模式,更好地把自己的公司与各乡、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合作社与农户串联起来,通过奥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市、郫都区的各直营店和网店,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