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影视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国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的名义》为啥这么火
2017-04-18

“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下午还要去八大处开会。”一脸倦容的导演李路接受记者的采访,为反腐大戏的角色选拔焦头烂额。如今,这部反腐大戏尽人皆知。3月28日晚7点半,《人民的名义》开播当日,实际收看人数(包含网络平台在内)高达3.5亿人次;微博上,该剧话题被讨论21万余次,话题阅读量高达7800多万;播出到第八集时,豆瓣评分接近9分,在国产剧中非常罕见。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间,中国反腐从“依然严峻复杂”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这样的变化离不开顶层设计,而中国反腐剧在历经十年沉寂之后再次高调复出,同样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李京盛、毛羽,前后两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学政,中央军委金盾影视中心主任;范子文,最高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翟泰丰,原中宣部副部长—这五位共同组成了《人民的名义》(下简称《人民》)的“幕后推手圈”。

“三顾周庐”

“没有范主任就没有这部剧。我们之前一起做过《国家公诉》,有共患难的基础,而且他坚信《人民》可以做。在制作的各个过程中,他一直在默默地协调。这部戏有今天,范主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贡献。”编剧周梅森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恳切地表示。他口中的“范主任”,是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

周梅森与范子文是老朋友。2003年,根据周梅森同名小说创作的电视剧《国家公诉》,促成了周梅森与范子文的第一次合作。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整治涉案剧,反腐剧受到牵连,从此退出电视台黄金档,进入十年沉寂。

2014年,范子文走马上任。最高检影视中心隶属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全国检察机关的影视制作机构,担负策划、拍摄和制作法治题材和检察题材电视专题片、电视栏目和电视剧及影视宣传报道。

“2014年我到任的时候,属于涉案题材的反腐剧还没有很明显的回归迹象。当时中央的反腐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还是没有人敢弄反腐题材。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反腐工作肯定要有影视作品去呈现,也就是我们说的影视作品要关照现实嘛。”范子文回忆道。

当年年底,范子文“三顾周庐”,邀请周梅森“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当下形势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周梅森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知道广电总局是否允许拍。”

周梅森的拒绝并非没有理由。他曾回忆,《国家公诉》在审查过程中被要求修改了八九百处,此前他编剧的另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绝对权力》,则经历了7次大的修改和8个月的严格审查,“差点儿被毙”。

面对范子文的再三邀请,周梅森只问了两个问题:反腐剧究竟能不能写?能写的话,尺度能有多大?范子文心里也没有底。

这对老朋友需要共同等待时机和突破口。

演员李学政

《人民的名义》火了,50家投资方逃跑于是成为一个笑话,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不是央视播出?据悉,央视也曾经与制片方洽谈购剧事宜,但最终因为出价太低,与《人民的名义》擦肩而过。

总监制、总发行李学政回忆,他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绝对会火,但投资方的观点却有所不同,“对于政治形势的判断有所迟疑”。最终,该剧以2.2亿元的高价卖给了湖南卫视。李路表示自己是被湖南卫视的真诚所打动的,“拍摄过程中,湖南卫视的人到现场来看了三次,每次都来六七个人,直接看片子。他们的态度让我很感动,做事情不拖泥带水”。李学政支持将这部“绝对会火”的电视剧卖给湖南卫视,“首先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湖南卫视播出较为可观;其次,它的播出效果好。既然是一个政治反腐剧,首先就要考虑它的社会效应,播得好才能影响大。” 李学政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央军委金盾影视中心主任。

在剧中,李学政甚至亲自上阵,出演面对暴力拆迁挺身护厂的工人王文革。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李学政在网上到处查看有关暴力拆迁的新闻和视频,逐渐找到了自信和感觉,“王文革是一个难度很大、却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诸多故事主线的走向,更是苦情工人阶级的命运缩影。性格偏执、维权意识强烈、不惜代价抵制暴力拆迁、试图阻挡官商勾结,这都是工人形象的最真实写照。”

李学政透露,未来,中央军委金盾影视中心还将继续关注反腐剧,例如,以“天上人间”真实案例改编的二十集同名反腐网络剧已经决定拍摄,也已有电视台确定了购剧意向。 (韩佳鹏 吴慧)

多方介入

7个月后,周梅森完成了《人民的名义》剧本。以往,周梅森的剧本“送上去”总要脱层皮,“改八百处都是便宜的,改三个月到半年是正常的,免不了还要争吵干架。”周梅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多方提前介入了剧本创作。

出于对范子文的信任,周梅森首先提出每写5集就找范子文讨论一下,“第一,请他把握政策方向;第二,请他检查司法、检察官的行为逻辑和办案的操作手法;第三,他是一个艺术感觉非常好的人”。范子文强调,写作反腐剧,编剧的“三观一定要正”,不能否定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巨大成果。他说,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确存在腐败现象,但不是主流,而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反腐的同时倡廉,传播正能量。据范子文介绍,他的大多数修改意见与检察工作的具体业务有关,艺术方面偶尔也会提出建议。比如汉东省检察院前任反贪局长陈海的人物命运。原本的设计是车祸去世,但经过研究后决定,让他最后醒来,“最后要让大家看到信心,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要让大家看到希望”。

剧本写完20集时,有关部门专门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周梅森提出疑问:李达康这样的人物要怎么写?其结局如果也沦为腐败干部,是否合适?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非常反对,他说:“能干的干部全腐败掉了,太伤人了。要有正面的东西。”李达康应成为一方清官。

介入的还有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前任司长李京盛在剧本创作上给予了辅导,并曾召开研讨会,多方讨论”,李路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道。剧本初稿完成后,李京盛提出要增加倡廉的内容,周梅森于是决定为易学习这个角色增加更多廉洁执政的回忆片段。2016年7月,毛羽接替退休的李京盛。“毛羽也是全力支持这部电视剧,甚至可以说深爱此剧。看完之后,他只要一碰到制作公司或者相关人员,都会介绍说,我看到了一部好剧、一部良心剧。明年将是“人民”的一年。”李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毛羽司长所说的良心剧,我认为是诚恳。这部剧少有粗糙的东西,真实地展现了反腐。”李路对时代周报记者强调,《人民的名义》有几大规避:第一,不去表现“贪腐过程”;第二,不去表现“奢华手段”;第三,不去表现“贪腐场面”,“那些官员商人的灯红酒绿,还有行贿场面,都没有,但照样好看—好看的是人物有血有肉的性格和命运。

2016年大年初三,《人民的名义》开机。2016年1月,陆毅和李路到最高检体验生活,两人参观了最高检党组会议室、检委会会议室、人民检察史展览陈列室、集中处理群众来信室、接访大厅、“12309”举报平台和远程视频接访室,还在食堂和检察官共进午餐。6月,《人民的名义》杀青。拍完后送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相关审查专家给了八个字:石破天惊,荡气回肠。

《人民的名义》 诠释“人民的心声”

这部剧最大的支撑点、看点和亮点,是它饱满的“人民性”。不论戏里还是戏外,反腐已经成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下,反腐文艺就是人民文艺。

《人民的名义》自3月28日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圈粉无数,同时也引起争议不断。有人以其“尺度大、戏骨老”,认为“反腐剧的春天”又来了,也有人认为该剧存在“褒检贬警”倾向,更有慨叹编剧“周梅森过时了”的言论。随着该剧的持续播出和“炒作”,“误读”的相应减少,倘能参之以理性的审视和学术的辨析,就应该能够考量出这部作品真正的、真实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含量了。

不在于演技高,而在于取向好

该剧热映,最主要的不在于演技高,而在于取向好。当然,丝毫不用怀疑侯勇、吴刚、张丰毅等“老戏骨”出色的表演为这部剧加了不少分,然而,光靠演技是撑不起一部电视剧的。本剧最大的支撑点、看点和亮点,是它饱满的“人民性”。而“人民性”不知从何时起,却成为了当前喧嚣的影视剧市场的稀缺性资源,所以该剧一经播出,观众就感叹着说终于又看到“说人话”的电视剧了。

该剧不穿越、不玄幻、不戏说、不解构,不道前朝遗事,不表民国范儿,而是直面我们的现实生活,关心百姓的生死痛痒,观照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而,该剧关注百姓最大的现实生活——社会腐败带来的巨大影响。腐败已经无孔不入,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寻常巷陌,这双攫取的无形大手无所不在,腐败不除,百姓就无法走出其控制和阴影,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公平就无从谈起,所有的一切终归仅仅只是“梦想”而已,这在作为全剧中心事件和结构线索的“大风厂事件”中,有着很好的表现。“大风厂事件”绝不单纯只是经济纠纷,绝对是腐败作死造孽的结果,那关系着1000多人的生计和好几条人命呢……

毫无疑问,不论戏里还是戏外,反腐已经成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下,反腐文艺就是人民文艺。而人民的文艺总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又回到人民群众的需要这里来的。《人民的名义》扣住了时代的脉动,回应了人民的关切,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出反腐倡廉、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确实值得点赞,必须的。

不在于“故事好”,而在于“讲得好”

不在于“故事好”,而在于“讲得好”。它从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出发,以“公案小说”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走的是大众文化的“传奇”路线。所以一开篇我们就看到,故事安排的主角是“猴精猴精”的最高检侦查处处长,而且还随身带着“尚方宝剑”,让人觉得非同小可,看得更是惊心动魄,体现出传奇叙事的魅力。“公案小说”讲究的是悬念设置,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富吸引力。是谁向丁义珍泄露了消息?这是留在每位看过前3集观众心中的问号。可我敢保证,你哪怕再看30集也无法知晓是谁?一定要等到剧情快结束时,才会告诉你究竟是哪位。表面是人民的公仆,其实是“人民的公敌”,不追剧行吗?

传统“公案小说”还讲究“花开几朵”的分述方式,以增加故事的张力和容量,让你想看、耐得住你看。“侯处”和“坑侯”的斗智斗勇,官、商、民的利益纠葛,几条线索齐头并进,社会生活的全景展现,叫多少人看得欲罢不能,只想立即“下回分解”就好。

不在于“尺度大”,而在于“批评性”

不在于“尺度大”,而在于“批评性”。所谓尺度大,是指所写的反腐对象达到了副国级。这里明显存在着概念的偷换。副国级,用来衡量反腐,力度是大的,但是用来衡量反腐文艺,是丝毫没有说服力的。反腐文艺和现实中的反腐行动毕竟是两码事。相较于自己十年前的反腐文学创作,周梅森的这部作品不仅没有退步、过时,而且其进步、创新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十年前,尽管他的创作取向和叙事策略与现在相差无几,但那时他是站在执政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文学如何为政治服务,发挥主旋律作用;现在他则是站在百姓的立场来观察社会和思考问题,出发点是文学如何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伸张正义,这就使作品的批判性显露无遗。剧中对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人性的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这也正是让观众感觉比较过瘾的。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前些年批评性的现实主义力作并不多见,《人民的名义》不啻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化时期的一朵文艺“报春花”。

以人民的名义贪腐,人民绝对不会放过他;以人民的名义反腐,人民永远都会记住他。多么痛的领悟、爱的深思、真的表达,这正是《人民的名义》的艺术蕴含和审美价值所在。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希望,因为允许这样的作品存在;看到了艺术的希望,因为创作出了这样的作品;看到了民族文化复兴的希望,因为有这么多人为这样的作品叫好。

当然这部作品也还远远够不上完美无瑕。最主要的问题是,一老一少两个“好人”陈岩石和侯亮平在剧中的行动力明显不够。老检察长背炸药包的“特权”从哪里来,他一辈子防腐拒变的“免疫力”仅仅只依靠战友的“转基因”就可以了吗?哪怕事实确实如此,可“艺术化”要求我们的回答绝对不能满足于此,否则就无法掘深和出新。侯亮平的正气凛然的动力与来源也缺乏感性、深刻的表现与揭示。希望像《人民的名义》这样努力诠释“人民的心声”的文艺作品更多、更好。

(陈善君)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