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康巴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报道

第04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4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有用与读无用之书
2017-04-28

■欧阳美书

☆话题背景:

4月23日上午,由州委宣传部、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2017年“书香甘孜”全民阅读谢却周启动仪式在康定情歌广场举行。活动倡议每一位市民行动起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优良家风,成为一种永恒主题。

[康巴传媒(微信)2017.04.23]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笔者注意到,包括我州在内的省内外很多地方都因地制宜举行了一些读书日活动,让“读书”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了人心。只是,当笔者在肉上搜索“世界读书日”时,却得到了一些特别的信息。“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这一天,世界上至少有百余个国家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图书宣传活动。而“世界读书日”这个称谓,只不过是传到中国后的“中文别称”罢了。

笔者不敢妄猜这种称谓变化背后的原因。但现实的情况是,在鼓励或倡议读书之目的上,貌似有了一些区别。“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包含着“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因为联全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这一天确定为“世界图书与出版权日”,有着特定的意义,它是包括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忌日、英国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纪念日、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匀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但变成了“世界读书日后”似乎大都隐去了对包括文学家在内的各类思想大家的纪念,而只是将“读书”界定在对生活(个人修养、知识)、家风(家庭)、社会的改善之用上。

好在真正能让读书达成对个人、家庭、社会之改善功用也是很不错的。但笔者却觉得,要在我国社会之中达成此类读书见识也颇不容易,此前几天,笔者曾为学校部分师生作“读书有用与读无用之书”讲座,就讲到中国人的“读书观”里,有两个极为严重的错误理念,其一便是“读书无用论”,其二便是“只读有用之书”。“读书无用论”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有其历史与现实的根源,但笔者坚信“读书有用”!在社会制度体制愈益完备完善的国度里,(以学业、学历为主的)读书必然是普通公众由下层进入白领,进而晋入社会精英阶层的主要通道,事实上社会也呈现出以“学历”论阶层的大致图景。

至于“读有用之书”,则是从家长到学校老师再到机关单位的普遍“共识”,很多家长,不喜甚至反对孩子看课外图书,几乎绝大部分学校或老师,都有惩罚学生在该看课文时间内看小说的相关措施。至于工作之后,如果一名员工痴迷于看小说或看“闲书”,虽然领导或同事可能不当面说什么,但背地里多少也会有“不务正业”或“看那些无事宝经的书有用么”的评价,更有甚者斥之为“书呆子”。为此,笔者以为:一个人读“有用之书”即建立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之书,应该在三十岁以前读完;余下的半生,则应该以读“无用之书”即与自身专业无关的“闲书”诸如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甚至宗教、哲学类图书为主。

一个人一生,总得有自己的职业与专业,所以认真地读一批“有用之书”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就此把“读书”界定在只“读有用之书”,并进而否定读“无用之书”即读非专业领域书籍的价值与意义,甚至蔑视与看不起别人的这种阅读喜好,这毛病就大了。显然,这种理念的存在,是党和国家倡导“全民读书”活动之大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