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水子中心小学 杨晓敏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构建和谐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奥地利教育家霍列斯曼说过:“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打冷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个体,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主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个别交谈和讲评试卷等方式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 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可制造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有帮助。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培养参与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只凭语文课的阅读量是不够的。应引领学生大量阅读和反复实践。鼓励同学们把生活中的见闻说给大家听,不但养成了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更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好品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 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要做到语言亲切、自然,要富有感染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长期以来,一支笔加一本书、填压式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心理压抑,思维呆板,社会交往能力极差。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要促使学生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 坚持自主学习 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 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共同配合完成任务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合作讨论的问题时,让学生去讨论、交流以至争论。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提倡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的精神,在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的同时,注意方法的引导和训练,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表达,构筑学生展示独特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思维活动的有效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能动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