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芦山地震发生后,在奋力抢险救援的同时,省委的态度坚定不移:统筹推进抗震救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专注发展定力,就是要时不我待见行动。震后不到一个月,“央企入川”活动举行,60余家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如约而至。“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半年内三大投资促进活动相继举行,签约投资总额8000亿元。
专注发展定力,就是要凝神聚力抓落实。项目是重要抓手,伴随着成千上万具体项目的开工、推进,宏大战略、美好蓝图一点点在四川变成现实。
变中谋定,倾力而为,动而有序。四川在过去5年干成了奠基长远的一系列大事。
就在国外媒体格外关注中国西部制造业外流之际,今年2月,总投资逾90亿美元的格罗方德公司格芯12英寸晶圆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正式奠基——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格罗方德的投资计划表明,高端制造业重心仍在转向太平洋另一侧。”
这,或许就是对四川专注发展定力的一个诠释。
定中求新
越是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困难,越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及时预调微调,蹚出新理念、新方式的时代路径进入
5月,一年前还冷冷清清的达州钢铁集团门口一反常态,等着拉钢材的汽车排起了长队。
冷热转换,折射达钢集团发展路径变迁。在钢铁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2016年,达钢集团忍痛淘汰140万吨产能,占总产能的40%。
做减法,更要做加法:通过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将平摊到每吨钢材的综合运营成本降低120多元;实施技术创新,成功地将此前利用焦炉煤气生产出的甲醇,进一步加工生产为新型清洁能源聚甲氧基二甲醚,并投入中试。
从某种角度讲,达钢集团是四川过去几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全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同向,从2013年起,四川经济呈现的也是一道下行线。
让人忧心的是,作为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在降低,而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约束在不断加强。
四川经济何去何从?关键时刻,省委清醒认识到: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不可持续,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可持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通过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也不可持续。
如何变“不可持续”为“可持续”?四川的选择是:专注发展,但不能固步自封、拒绝改变,也不能亦步亦趋、僵化跟随;专注发展,就要站高谋远,与时俱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调整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定中求新,需要重新界定发展内涵。“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省委一锤定音。
宁可主动将经济增速降下来,也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纠结于经济一时增速,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渐成全省上下的共识。
2014年四川出台考核办法,明确对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GDP。新“指挥棒”下,生态脆弱的地区将重心放到保护生态、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上来。一系列举措瞄准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最严厉的举措防治污染。
对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对落后产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予以淘汰;对新布局产业项目,重点发展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定中求新,更加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新旧动力加快转换。
新优势这样壮大:“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开启,在集中精力抓好七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细化梳理出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逐个研究部署,合力统筹推进。
新活力这样激发:《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一方面大力做“减法”,坚决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设立“僵尸企业”破产处置绿色通道;一方面大力做“加法”“乘法”,重点推动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率先突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几年来,四川以改革统领发展全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发展开辟新空间,为转型提供新动力。
在全国石墨烯产业的版图上,四川曾长时间默默无闻,但2016年的产值一举较上年增长了1.5倍,今年的目标是较去年增长两倍以上。对此,国内石墨烯专业网站惊呼:“后来居上!”
新中精进
越是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困难,越要不等不靠、无畏无惧,瞄准主要矛盾发力,构建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科学布局
5月5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一飞冲天,祖国的蓝天首次迎来国产大飞机。
和大飞机一起高飞的,还有四川的航空产业。这架大飞机身上,从外到内,从头到尾,有着不少“四川造”。
最近几年,四川航空航天产业高速发展。初步估算,2017年全省航空制造业产值有望达到350亿元。而在2011年,这一数字只有120多亿元。
井喷式增长的背后,是专注发展的四川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积极作为。
针对四川高科技产业占比较低、产业层次偏低等痛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连发大招,把培育壮大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双七双五”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
专注发展的聚焦点,一个是产业,还有一个是区域。
把目光拉回到五年前。入川履新仅仅两天的省委书记王东明,调研首站选在成都。这一年,成都以占全省经济总量34%的比重和高于第二名城市总量6倍以上的巨大对比,在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中高居榜首。
保持发展定力,既要处理好“形”与“势”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省委书记王东明密集的调研行程,一个片区接一个片区。如何在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区域发展新版图呼之欲出。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其后,围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编制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围绕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出台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实施意见。
新中精进,推动全省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转变。
瞄准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支撑能力不足,四川提出以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2013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全面创新改革成为引领四川“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
瞄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短板,2015年7月,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打出“3+10”脱贫攻坚组合拳。脱贫攻坚被确定为全省“头等大事”。
从区域协调到城乡统筹,从动力转换到补齐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四川结合实际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抉择,“三大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新发展理念在四川落地生根,进一步形成治蜀兴川的科学布局。
五年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速9%,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新常态之下,四川新中精进、后劲十足。
进中突破
越是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困难,越要 只争朝夕,久久为功,坚毅前行,不断开启治蜀兴川的崭新征程
5月5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1标段,数台大吨位挖掘机轰鸣着,宽敞的跑道一点一点显出雏形。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定位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9000万人次,空中通道将大大突破盆地的局限。
四川地处西部内陆,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发展的巨大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事业发展,把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重大任务。
看公路:截至2016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32.4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6519公里,全国第二,较2012年底提升5个位次;建成19条公路水路进出川大通道。
看铁路:目前全省运营里程达4600公里,形成9条进出川通道,还有西成客专、成兰客专、成贵高铁等里程超过2000公里的铁路在建。
看航空:至2016年底,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95条国际(地区)航线,较2012年翻番还多,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跨越至“全国第四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从“蜀道难”变“蜀道通”再到“蜀道畅”,四川交通的历史性跨越,是四川崭新征程的一个截面。
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就是要以只争朝夕的劲头,久久为功的韧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看规模,四川经济总量五年间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在全国的排位上升两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看结构,四川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看动力,传统存量和新动能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去年底首次实现“平分秋色”,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较2012年增长1.7倍;最终消费对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上升到51.5%;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2%。
看格局,成都GDP经济总量迈过万亿大关,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由9个增加到15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由85个增加到112个。
看态势,在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四川与东部发达地区保持了齐头并进的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差距。四川经济总量与广东相比,从2011年的39.9%提升至2016年的41.1%。今年一季度,全省发展势头依然强劲,GDP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0.8个百分点。
“四川经济已经平稳度过增速换挡期!”有人断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治蜀兴川,航向不变,定力弥坚。今日四川,站在又一个五年征程的新起点,正一鼓作气向着实现“两个跨越”,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奋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