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5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家妙笔“画”端午
2017-05-27

■钱国宏

“艾虎悬门日,龙舟竞渡时”。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端午节作为本土文化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当然,这其中不能不提到作家们的“刻字勒石”之功。在作家们的笔下,端午宛如一朵朵清新的小花,永远开得那么葳蕤、绚烂!

在著名作家汪曾琪的笔下,端午节是思念的节日。端午,让他想起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他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写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最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汪曾琪居然以孩童的视角,传神而细腻地描写了端午节吃鸭蛋的过程:“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那种对节日的欣喜之意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端午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焕发出的可能还有另一种色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抗战期间迁居重庆,在友人家过端午节时,就写下了《七律·端午》一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全诗以端午为题,写出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家对端午节的理解,突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深厚友情的珍视,字里行间也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端午节拥有很多独特的风俗,在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笔下,这些风俗尤其是赛龙舟这一节日习俗,得到了具体的诠释。在《端午日》一文中,沈从文生动形象、真实具体地描写了湘西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饭吃过后,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把赛龙舟的紧张、热闹场面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宛如一幅《端午风俗图》。“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就连看热闹的场面,沈从文也写实地记录了下来,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节日习俗文字资料。

“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包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一文中,就记录下了富有童趣色彩的丝线缠粽子和包香包。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衣服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在作家的笔下,端午节充满了童趣,读来令人心情大悦,对节日也多了一份渴盼和憧憬。

“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作家迟子建、苏童分别以饱满的情愫,记录下了端午节包粽子的场面。迟子建在《故乡的吃食》中写道:“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插柳枝,挂艾蒿,包粽子,故乡的端午习俗让作者满怀眷恋之情。而在作家苏童的笔下,端午节则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厚重的亲情。他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写道:“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一位中国老妇坐在端午的天空下,像工匠一样精心地包着精致的粽子,这些带着温度的情节,像画一样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读之不忘,极富感染力。

“画舟纵横湖水滨,粉丝角黍斗时新”。在作家们的笔下,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和乡土的眷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