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歌谣唱出了我国人民过端午节得情形。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围绕端午节演绎了很多传说。 祭祀龙的节日。端午节最初为古代吴越之地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那时候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就有以竞渡龙舟来祭祀龙的的习俗。如屈原《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舲船”就是当时一种竞渡用的船只。吴越一带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和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最早的“端五节”。端午的“端”是开端、初之意,晋代成书的《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初五是一个月中的初始,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唐玄宗时,因为他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名相宋璟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从这以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纪念屈原日。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遗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初五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江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以拯之,至今为俗。”唐代文秀有《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北宋诗人张耒赋诗曰:“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距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有的地区也有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和东汉孝女曹娥之说的。 恶月恶日说。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是极为不吉的一个月,而五月初五的“重五”日更是恶月中的恶日。古人认为瘟鬼和五毒等不祥因素都是集中在五月初五这一气候转换较为显著的时间出笼的,因此,在这一天产生的小孩都被视为不祥之物,《风俗通义》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父亲田婴说“五月子,长与户同,杀气父母”,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小孩会给家庭以及父母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要将他扔了,是他母亲不忍心将其抛弃而偷偷把他抚养长大,这才成就了纵横七国的孟尝君。王镇恶因为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家人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养活,以免对本族有害。可爷爷王猛见了他的相貌后很是惊奇,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使其称为东晋名将。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后来当上了皇帝,却成了亡国之君。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