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童年时光天真无邪、烂漫可爱、无忧无虑。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童年是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天然纯朴的童心是古代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描写童年趣事最多的是垂钓、牧牛、放风筝、捕蝴蝶、捉知了等场景,读起来让人们倍感亲切,兴味悠然,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采白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诗,勾画了一幅儿童采莲图。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创作风格是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的白居易,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诗。在莲花盛开的夏日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划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塘中采摘白莲花。他兴高采烈地划着满载“战利品”的小船而归,却不知道掩盖自己“偷窃”的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诗情画意,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牧牛童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唐代诗人崔道融的《牧竖》诗将一个放牛儿童演绎得活灵活现。
崔道融,唐末诗人,出生于江陵,人称江陵才子。其诗作流传的不多,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诗人在外出游览途中,见到一个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横坐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短笛,碰见行人更是显得非常神气。牛耕田时,他却在溪边的田头玩耍。这首诗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诗人将牧牛儿童描写得调皮可爱、可亲,情趣盎然。
唐代诗人唐代李涉也有一首《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描写了一个披着蓑衣,在绵细春雨中放牛的儿童。他躺在绿草地上,折支芦管吹着小曲,其憨态可掬的神情呼之欲出。牧童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昂首挺胸,即使猛虎来了又有何惧?将一个小小的豪侠剑客的英姿描绘的栩栩如生。着实令人喜爱。
垂钓儿
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圃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
他在隐居莆田时,闲来无事,前往农村访友,他路过一个小河边时,看到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幼稚顽皮,天真可爱。他侧着身子随意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正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钓鱼。
胡令能忘记了朋友的住处,遂上前问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儿害怕应答惊跑了正在上钩的鱼儿,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待胡令能走近跟前,才附在其耳朵边告诉朋友的住处。
胡令能被这个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蓬头稚子所感染,写下了一首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将一个钓鱼的儿童描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这首诗别有情趣,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和无限的童趣。
白居易有一首《观游鱼》诗也写了一个另样的钓鱼儿童:“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诗人在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诗人有感而发,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喂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捉蝴蝶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诗句。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官至秘书监,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他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
有一次,诗人住宿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的徐家客店里,门外的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子花已经飘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很茂密,不远处的一片田野里盛开着黄色的油菜花。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田野早春风光令人向往。儿童们张开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逐着蝴蝶,儿童欢快兴奋、天真活泼。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可是已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儿童焦急、失望,表现了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学种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一诗描写了儿童学种瓜的天真情趣。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农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共记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初夏,水稻田里的杂草长满了,白天人们下田去除草。妇女们干农活劳累了一天,晚上也不能闲着,还要搓麻线,再织成布。年轻得儿女们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而那些孙子辈的儿童们不会耕种也不会织布,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捕知了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江宁知县。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他的《所见》诗就刻划了一个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捕蝉的情景。
袁枚有一次外出旅行,在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悠闲自在、无忧无虑,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心中非常欢乐,不禁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回荡。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蝉鸣声,甚至压过了他的歌声,他心里一阵狂喜,想捕捉树上鸣蝉,他机警的立即停止唱歌,屏住呼吸,跳下牛背,摄手摄脚的慢慢靠近大树,两眼一眨不眨地望着鸣蝉,突然快速出手,抓住那只忘乎所以,只顾鸣叫的蝉。
袁枚被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和捕蝉的专注神态所感化,写下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诗句。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