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美书 某君,80年代大学毕业,能力姣姣,颇具才情,90年左右就该评中级职称,但该君惧于考外语,哪怕报了名也不敢上场。胆大的过关斩将,已拿到副高职称,他才等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等晋升职称不需考外语”的政策改变,评上中级。后来该君进副高,需考计算机,该君进入考场,目不斜视,终因搞不懂考题里诸如CPU等符号而最终“不合格”,直到“年满50岁计算机不作要求”的政策降临,该君才有资格申报副高。有关系近者问“为何”?意思是你为何要那么死脑筋呢,某君以沉默应对。 时过境迁,这样“方正”的人几乎快要绝迹了。当下众生相里,要么拼爹拼娘,要么不择手段,甚至一篇微信标题,为了引人眼球,都要故意骇人听闻。今年高考,作文题貌似是亮点,于是网上关于“猜中作文考题”的文字喧嚣一时。惟有王开东[微信]表现得颇为另类,他说:“很多名师、报刊杂志,甚至较有影响力的报社都来凑热闹,一窝蜂拿出证据来,说自己命中作文题,甚至把满分作文都写好了。我就忍不住大笑。”当时,笔者看到这里,感觉十分惊奇,王开东大笑啥呢?看完王老师的文章,笔者亦沉默了。 因为王开东接着说了,对于某些老师来说,真正猜中作文题,很可能是一场灾难。理由很简单——当你教出来的考生,几十个人都是一种写法、模式,甚至字词句都几乎相同,阅卷老师会如何评判呢?难道阅卷老师看不出你们的作文有惊人的“雷同”?大家都一样的作文卷,还想得高分?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文本,先不管好坏高低,它的第一要求就是“各有特色”,你现在不但“猜中考题”,还给考生准备了“范文”,你这不是要害考生么? 稍为分析近年一些流行现象,“猜中作文题”热的出现,也不足为怪。因为它不过是国人“捷径心理”的表象罢了。这种“捷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直接抬脚横穿,去花园前方某处不是从花园外绕行而是直接践踏花草而去,去某单位办事一定要先梳理关系看看有没有熟人,某个政策出台不是想着执行而是先看有没有漏洞可钻。 还别说,终于有一项政策的漏洞被人给抓住了!某媒体称:近年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通过“假离婚”的方式规避限购政策、获得首付和利率优惠,成为一些家庭的选择。记者为此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2016年10月之前的政策,同样是300万贷款,首套住房最低为8.5折利率,二套住房为基准税率的1.1倍计算,在30年等额本息还清的情况下,前者支付的利息约为226万元,后者约为306万元,相差80万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北京的十年平均工资。也就是说,如果有房的人仅仅打个“离婚”,再买个“首套住房”,就可凭空少支付80万元。在如此“政策利好”的情况下,不要说别人,假如笔者居住在北京,也极有可能会“挺而走险”的。至于由此导致的诸多问题,谁管得了那么多呢,“死道友不死贫道啊”是不是? 国人的这种“捷径心理”,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的“同乡情谊”且在今天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就是明证。老乡来了,不热情招待?不特事特办?热情招待,或可公私分开;而特事特办,不是以权谋私?近年流行的学友、战友、难友的所谓人生“三大铁”,本质上也是“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捷径心理”的反映。而学友与难友,都叫“一起同过窗”,前者是教室窗明几净的窗,后者是监狱铁窗的窗。 为什么近年被纪委调查的贪官那么多?想来这些贪官在最初,也未必想贪,甚至想当一个好官清官,但他们在这种“情”那种“友”的羁绊之下,在老婆儿女亲戚的“血浓于水”的影响之下,最终走到了人生的反面。 规则的漏洞,自有“有关部门”去跟进,虽然规则的进步非常缓慢,但它终归还在“进步”。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是否还沉浸在投机取巧的“捷径心理”之中,是否还认为善找“捷径”、擅走“捷径”是智商、情商高超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