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专题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娴于一技“智”奔康
——色达县农牧民热衷学技能
2017-06-27
师傅现场示范。
缝制藏装多开心。

■本报记者 田杰 马建华 文/图

“我要依靠技术摆脱贫困,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这是记者6月23日在色达农牧民职业技能训练中心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改变农牧民“等靠要”的落后观念,激发农牧民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与其给钱给物,不如教会农牧民群众实用技能。色达县经过广泛调研,掌握农牧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办农牧民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成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孵化器”。

技能培训 激发农牧民就业内生动力

“你做的模型工艺还不精细,线性不流畅。还要再精细一些。”6月23日,记者在色达县农牧民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看到,几栋气势宏伟的教学楼矗立在芳草青青的草原上。“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像一曲动听的音乐,极富有节奏感。37岁的金银加工艺人——西藏江达县的扎西德青正在精心指导学员们制作手工艺品模具。这些来自农牧区的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得非常认真,记下老师教授的技术要领,学画画、烧模、修缮、精加工,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学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尽管学习过程十分枯燥,但学员们学习十分刻苦,在他们看来,几年后,这门手艺足以支撑他们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是摆脱贫困的“敲门砖”。

扎西德青从父辈那里传承了藏族手工艺品的精加工技艺。有人高薪聘请他传授民族手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加工技艺,他却拒绝了。他更愿意到色达农牧民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来教学员。“挣多少钱不重要,只要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扎西德青说。

技能训练中心的负责人大生龙告诉记者,烧模用的泥土来自西藏江达县,因为那里的泥土粘性好,烧制的模具结实。

在唐卡画室,学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唐卡绘画的基本功——线条。从炉霍县聘请的老师常巴登召正在逐一辅导学员。“这些学员来自色达各乡镇,没有什么文化,学习绘画非常吃力,讲解理论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只好手把手地教。”在唐卡绘画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常巴登召背井离乡到色达来传授唐卡绘画,完全是出于对色达县致力于培养农牧民一技之长的感动。“学习唐卡绘画是比较清苦的,现在能够吃苦的人不多了,色达却有这么多农牧民子女愿意来学习唐卡绘画,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学习唐卡绘画大约需要6年,在学习过程中,学员没有收入,这需要学员耐得住清苦。

在服装缝纫班,教室里挂满了各式各样新颖的藏装。这些藏装是学员们的杰作。石渠县的服装设计师达瓦泽仁告诉记者,藏族服装加工在藏区很有市场,我州各地藏族服装风格迥异,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遗憾的是我州还没有一家服装培训学校,色达要办服装培训班,他二话没说,就到色达来培训学员了。

金银加工、藏装制作、唐卡绘画,色达县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吸引了不少农牧民。“色达县投入培训资金30.4万元,完成全县34个贫困村,共完成16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用技能培训任务。同时安排26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技能培训扩面提质工作,培训对象扩面到全县所有有培训意愿的农牧民群众。培训技能涵盖建筑技能、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酒店客房餐饮服务、摩托车维修、厨师技能、缝纫技能、电工焊工、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唐卡绘画、家电维修、手机维修、汽车维修、花卉种植、电子商务、美发理发十六大类。”色达县人社局局长梁琦磊告诉记者,该县通过“就业观念转变教育进乡村”、“加强群众创业就业指导”和“坚持在技能培训中引入就业观念转变教育”等措施,逐步转变农牧民群众落后的就业观念,激发群众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

一技在手 农牧民脱贫致富信心十足

来自翁达镇吉沟村的门扎娜在老师的指点下,认真学习藏装加工技术,如何搭配颜色、如何突出地方特色,门扎娜听得非常认真。门扎娜家里一共5口人,有姐姐和弟弟,父母都靠种植青稞为生,收入低,家庭困难,听说县上要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招收学员,她就报名参加了。尽管是自费,但她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我们老家,藏装加工一直是冷门,我们到县城来加工一套藏装,光是加工费就要150元。”门扎娜说,学成藏装加工技术后,她还要进一步钻研现代时尚的藏装设计,根据年轻人的喜好,为年轻人量身定做时髦的藏族服饰,在县城开设一家服装店,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能够增加家庭收入。

色柯镇解放村的丹琼,自费参加了唐卡绘画班。他说,家里主要的收入靠叔叔挖虫草,但要碰运气,收入极不稳定。他没有文化,学习唐卡绘画比较吃力,现在还处于在纸上画画的阶段,还没有学色彩。6年后,他准备出去打拼,只要技艺精湛,就会挣到很多的钱,家里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杨各乡麦西村的谢呷娜告诉记者:“她来学习唐卡绘画,政府每个月补助了360元生活费,直至毕业,政府为她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她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就业。”她家里一共7口人,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为生,生活很困难,父母对她来学习技术寄予了厚望,希望她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增加家庭收入,告别贫困。

洛若乡日冉村村民呷玛邓珠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姐姐,靠两个姐姐打零工,父母因病没有劳动能力,无牲畜,这次他报名学习金银加工技术。5年后,他就可以依靠这门技术挣钱了。

“这个技能训练中心可以容纳400人,我们已经招收了240名学员,开设了金银加工、唐卡绘画、服装加工三个专业,其中100人是政府资助生活费,每个月资助360元,140名学员是自费学习。”梁琦磊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色达县十分注重农牧民的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相关专业,按照人口比例将指标下达到各乡镇,各乡镇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培训对象,经乡镇审核公示后,上报县人社局。

塔子乡副乡长徐康告诉记者,过去,即便家门口有建设项目,农牧民也不愿意去打工,现在通过技能培训后,有技术和没有技术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很大,没有技术的,每天只有80元,有技术的,可以达到100多甚至200多元,农牧民学习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

精准扶智 科学施策搭建就业大平台

针对农牧民群众主动就业、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就业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色达县人社局深入全县17个乡镇对2017年脱贫并符合“生产发展和就业扶持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开展创业就业信息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劳务转移、自主创业等就业创业服务,并按照“基础信息、转移输出、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公益类岗位安置、经济组织吸纳贫困群众就业” 六大要素建立“一库六名单”,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全面收集用工单位招工(考)信息和群众求职信息,利用网络、电视、公示栏等多种媒介做好招工(考)信息的发布工作,为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搭建平台。

色达县将劳务输转作为就业增收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根据农牧民群众劳动力输转意愿,按照“乡内转移、乡外县内转移、县外州内输出、州外省内输出及省外输出”五个类别,有针对、有计划地为贫困家庭中的剩余劳动力制定劳务输转计划,使其实现稳定增收,计划开展38个贫困村,共23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输转工作。

继续开发公益类岗位。投入资金453.31万元,开发公益类岗位660个。除需集中考聘或有特殊招聘要求的公益类岗位外,其他公益类岗位原则上一律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倾斜,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能顺利上岗实现就业和稳定增收。

启动创业孵化器建设。将闲置的约179平米的原社保大厅改建为“色达县创业孵化器——金马众创空间”,严格按照“省级创业孵化器”的标准进行建设,使之成为全国海拔最高、高寒牧区具有示范意义的创业孵化器。按照“精准扶贫+县域电商+创业孵化”的总体运营思路,让“色达县创业孵化器——金马众创空间”服务于色达的精准扶贫,带动电商发展,助推创业就业。今年计划扶持创业孵化项目5个,并力争在今年将该创业孵化器申报为州级创业孵化基地。

全面落实优惠政策。严格按照《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的实施意见》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政策规定,全面落实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奖励和扶助自主创业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更好创业就业铺好路、服好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