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康巴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专题新闻.广告

第04版
法规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7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祥事件”与教育本义
2017-07-07

■欧阳美书

随着年龄增长,心态愈益安稳,笔者已很难被一个新闻事件弄得几天都焦虑不安了,因为那些大大小小的新闻,笔者都能很快“洞察”其本质,对其进行价值与意义之判断。虽然这判断未必正确,但思绪却可以从中轻松解脱却是不假。

“魏祥事件”是一个很小的事件:甘肃定西的残疾考生魏祥,以648分的成绩被清华录取,因生活不能自理,向清华招生办求助,希望清华大学能提供一间宿舍,让他带着母亲求学。这封信很快疯传于网上,最终清华大学“高调宣布”为这对母子提供两室一厅的套房。无数网友为之感动并为清华之举点赞,但也有不小的争论,譬如有专业人士认为清华的做法不太“厚道”,在高调公布相关信息之前,并未征求魏祥本人意见,侵犯了魏祥的个人隐私等。

清华大学如何以“市场手段”操作魏祥事件,魏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的切身感受,以及无数吃瓜群众的起哄,在此笔者均不想说。因为,在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无论怎样做,都会有人持不同意见。魏祥事件之所以让笔者几天“焦虑不安”,是因为笔者总觉得这个事件还有未必挖掘的信息或被忽略了的东西。

现在,笔者想通了,这个东西,就是关于“教育本义”的问题。笔者说的“教育本义”,不是指教育的概念或涵义,而是教育应该具有的内涵、做法、形象等。

传统的教育,其涵义就是教师职责的“教书育人”四字,想来没有多少人能够反对;又或者,能把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考虑进来,这教育就很完美了;更或者,考虑到学生学成后能否所用、能否就业,为学生稻粮谋,这教育简直就比爹妈都还美好了。

但笔者却总觉得,这样的教育还是少了一点什么,因为在事实层面,我们的教育是“一刀切”的,所谓因材施教,不过是文理分科,或兴趣特长班而已;所谓的“就业导向”经常也是后知后觉毕业即失业。至此笔者也终于想通了,与这种教育“普遍性”“共性”相对应,我们缺乏教育人性化、个性化之理念与安排。

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是指教育应随时随地充满人性关怀,给人以必要的尊重,让学生享受到作为成人之应有的尊严。譬如魏祥同学的这种情况,按理说不需要魏祥提出申请,清华大学就应该有对应的“个性解决方案”;又譬如某个同学,虽不残疾但身体有疤痕或某种癖好而羞于在同学面前穿衣脱裤,但貌似我们从来就没考虑过尊重学生个人的心理与习惯,而总是以学生要“融入集体”为借口强行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不止是学校、老师在这样做,就是家长也天生地认为个人应该无条件地赤条条地融入到群体之中去,大家都是长的一样的,你怕(羞)什么啊怕(羞)?

笔者没去过欧美发达国家,但亦听说过那些国家大学的“公寓式”宿舍,三几同学一大套,个人带卫生间一小间,既有群体生活场所又有个人私密空间,充分考虑到了青年学生的个人隐私、个性需求以及人格尊严。这不是发达国家的大学钱多得发烧,而是“环境育人”本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唯有让学生感受到关心、苛护与尊严,他们走进社会之后,才会懂得关心、苛护与尊严,才会像一个人一样优雅地活着。

或许有人会说笔者的想法太过理想,国家有钱建那么多学生公寓么?其实,这压根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难道,全国各地空置的房产或者闲置的国有资产还少了?一所大学,让原本独立住一间房子的学生,进了你的校门后反而要四个人挤一间小房子,你觉得那学生应该有多发自内心地爱你呢?

近年,国家各方面进步明显,可谓成绩辉煌,最让人关心的GDP,也在一步步逼近世界第一强国,中国的“大国地位”正在日益显现。但笔者以为,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还应该有“大国气象”!既然精准扶贫,全国上下都非常理解支持,那么大学多建点学生宿舍,让学生住好一点,更是涉及到家家户户的利益,想必更能获得全国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