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针一线绣出奔康“格桑花”
——我州以扎实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2017-07-12

■本报记者 陈杨

盛夏的康巴高原处处生机盎然。7月3日至5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我州调研,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他强调,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各方面部署要求都已明确,关键在真抓实干。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省委部署要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帮助解决物质上的贫穷,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帮助藏区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文化,做新型农牧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夯实藏区长治久安的民心基础。

7月4日至6日,州委书记刘成鸣前往道孚县调研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书记王东明来州调研时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围绕脱贫奔康目标任务,统筹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让农牧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争做新型农牧民。

我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全省脱贫攻坚“四大片区”重要组成部分,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近年来,我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去年实现280个村退出、8212户33985人脱贫,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今年以来,面对脱贫攻坚越往后攻坚难度越大的实际,我州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进一步下足“绣花”功夫、做好“过细”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擂鼓攻坚拔寨 剑指脱贫奔康

泸定县加郡乡海子村虽然临近省道211线,但过去,村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出山路。“过去家里养一头大肥猪,五六个壮劳力抬到山下去卖。山下的猪贩子知道我们住在山腰,就把价钱压得很低,摸准我们不会把肥猪再抬回山上。”谈起不通公路的心酸,村支书陆正高总是滔滔不绝。

路,是海子村人最大的期待。改变,也从路开始。2013年10月,海子村公路动工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协商“民办公助”形式,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政府补贴水泥、砂石等材料费用,全长5.5公里、宽4.5米的海子村公路硬化工程全线完工。路通了,出路就有了。高半山区高海拔、多日照、宜种植的优势也显现了出来,村民们的干劲足了。流转土地,建蔬菜大棚,种核桃,种黑木耳,种药材……一辆辆货车开进了村庄,一辆辆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地头。

在海子村的入口处,村民们用红漆在墙上醒目地写着“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一行大字,作为泸定县极具半高山区特点的海子村,正是紧紧地按照“山腰挣票子”这一思路,发展多种产业,让全村老百姓收入年年翻番。

在宏运林下养殖合作社,杜瑞平老两口乐呵呵地正在采摘长在木棒上的黑木耳,“今年雨水多,黑木耳长势好,关键是今年的行情不错,每公斤干木耳能卖到480元”。 杜瑞平告诉记者,他家所有的土地都流转出去种植核桃、药材、黑木耳,去年还养了100只鸡,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

“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1000多元,2015年2000多元,去年3000多元,今年能够轻松跨过4000元,”村支部陆正高掰着指头为记者算着细帐。收入增加了,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提高。现在的海子村,1/3的家庭购买了汽车,家家户户都拥有摩托车;宽带网络通到家中,很多产品在网上就预定一空。

(下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