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财经.广告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专题新闻

第04版
深度解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财注意坑
2017-07-18

“存单变保单、信用卡海外盗刷、P2P圈钱跑路,现货交易欺诈……”金融消费、投资理财领域的老骗局还在不断上演,新式“套路”又轮番登场,让普通投资者眼花缭乱,无从甄别。在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政策行将落地的大背景下,普通投资者的金融安全依然备受关注。个人理财消费有哪些“坑”?普通投资者如何应对?

【坑一】信用卡盗刷靠“自救”

“您尾号为XXXX的信用卡在海外网站消费3998美元。”许多信用卡用户收到此类短信提示时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信用卡海外盗刷。但当持卡人致电银行要求取消支付时,银行却表示没有权利单方面取消。持卡人只能通过冻结卡片、向警方报案甚至用ATM机取现等“自救”动作证明卡在身边,而后向银行和警方提供护照信息、出入境记录、个人声明等材料,相关流程繁琐且耗时日久,许多人仍无法完全追回损失。

应对:当前银行卡盗刷事件频发,这是还在不断上演的老骗局。但是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或条例仍未出台。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提高个人风险意识,境外刷卡消费时及时保管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并通过向银行申请关闭海外无卡支付、购买“盗刷险”等方式提前预防风险。

【坑二】存款一不留神变理财

走进银行网点要求存款,却被客户经理拉着推销理财产品,储蓄存单不经意间就买成了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基金专户甚至券商资管计划等等,而大量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标的完全不同且结构复杂。部分销售人员在推荐过程中大谈收益避谈风险,甚至出现强制性交易等行为,这类老骗局令许多投资者蒙受不必要的亏损。

应对:近期监管部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将落地,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统一监管,有望使得市场上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回归简单、透明,打破刚性兑付,遏制资管产品层层嵌套、无序加杠杆等行为。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需保持警惕,遇到所谓的高收益产品时切忌盲目跟风,冒险投资。

【坑三】自动续保强行“被保险”

原本只买了一年的短期医疗险或意外险,合同到期后,依旧被保险公司从账户上自动划走保费,再度“被保险”一年。许多投保人在保险到期后仍会被保险公司以此“套路”来自动续保。

事实上许多短期消费类保险的服务指南中“隐藏”着这样的条款:“投保人在消费期满日的10天前,未以书面形式向本公司做不续保的通知,且在消费期满日后10天前交足下一期的保险费视为本合同自动续保。”

应对:面对这类新式“套路”,专家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看清此类条款,如果用户不想续保,一定要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并且专门办理一张交保费的银行卡,避免卡内余额被自动划转而可能引起的长期续保问题。

【坑四】P2P网贷平台高息为圈钱

招揽投资者时打着15%以上的预期收益、承诺随存随取,这类新式“套路”让投资者最后却连本金都要“黄”了。

市民小艾去年在一家名为“国诚金融”的网络理财平台上陆续投入了百万元,春节过后想要提现却被告知余额被自动滚入下一期产品,要支取只能根据投资金额打上八折、五折甚至三折,小艾的100万元本金要提现将只剩下30万元,尽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但是和他一样在此平台投入了大量金钱的千余名投资者可能都会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

应对:伴随着2016年9月网贷新规的出台,关于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在单一平台和多个平台上都设置了投资金额上限。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大量不合格P2P平台的退出,网络借贷也将回归小额分散投资的本位。

【坑五】现货交易“忽悠”多

“您对投资理财有兴趣吗?我平台提供现货原油、外汇交易,开户即送体验金。”近年,民间现货交易平台的电话推销日益泛滥,从黄金白银到原油外汇,再到如今的票据、比特币、邮币等不一而足。老骗局还在不断上演,新式“套路”又轮番登场。所谓“低门槛、高收益”的创新投资,实则是大量地下平台利用虚拟交易软件炮制出的投资品走势行情,完全不与真实的国际市场行情接轨,通过让投资者大规模亏损来达到骗钱的目的。

应对:今年初,由证监会牵头,相关监管部门展开了新一轮的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重拳指向此类违法违规骗局,如贵金属、原油类商品交易场所涉嫌非法期货活动,邮币卡类交易场所涉嫌市场价格操纵等,诱骗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参与投资。 (据新浪财经)

最不利于家庭财富增长的4件事

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家庭更是如此。多数有家庭的人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家庭财富的增长,保障家庭的基本生活。

但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嘉丰瑞德的资深理财师表示,有些事会被很多家庭所忽略,而这些事往往最不利于家庭财富的增长。

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攀比

有些家庭成员比较喜欢攀比,比如看到别人家里有车了,就想着自己家里也要买一辆车;看到别的家庭出去旅游了,自己也要出去旅游……

但其实,每个家庭的资金情况都是不同的。如果在资金实力不够的情况下盲目攀比,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会助长自己的消费欲望,进一步阻碍家庭财富的增长。

热衷存钱,不投资

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投资品和理财产品,有些家庭并不会为之动心,始终相信只有存钱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并实现财富增长。

但在通货膨胀的年代中,存钱是理财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根本目标。存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资金,从而将这些钱进行投资实现“钱生钱”。如果只存钱而不投资,家庭财富就会面临缩水问题。

如果考虑到投资的风险问题,害怕亏损,那对这部分家庭而言,可以选择配置较为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如稳利精选组合投资计划、诺亚方舟NPA投资计划等,逐步实现财富增值。

借钱投资,不计后果

和上一种情况相反,借钱投资的家庭往往胆子比较大,相信投资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赚钱机会,但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不计后果的行为。

嘉丰瑞德的理财师表示,只要是投资,就会有风险,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投资一定成功,一定赚钱。如果亏损或是出现平台跑路的情况,那就会出现巨额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届时,不仅家庭资金紧张,还有一堆债要还,经济压力会很大。

得过且过,无长远规划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长远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家庭比较注重当下,得过且过,不考虑子女将来的教育问题,也不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真的等这些问题到来时,就会措手不及。

只有提前做好规划,未雨绸缪,才能在将来更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也能让家庭财富始终维持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中。

如果家庭有以上这些情况,那就要及时改变现状,实现财富的长期增长。

(据证券之星网)

商业养老险要增强“获得感”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接受采访时表示,商业保险机构要发展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满足长期或终身领取要求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在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商业养老保险要发挥生力军作用。

商业养老险的现状可谓是中国保险业的一个缩影。首先,国人的保险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不愿考虑未来那些“不吉利”的意外情况,另一方面又过于看重短期收益,所以万能险、理财险的发展相对顺利,健康险的普及程度并不算高,以至于人均保费尚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其次,夸大保险责任及收益、理赔难、陷阱多等现象确实存在,加之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得保险二字在很多人心中已经严重妖魔化。

更为重要的是,商业养老保险与一般保险还有着明显的差异。譬如,多数健康险和财产险,保的是意外,因此保费较低,获赔数额却很高。然而,商业养老险却连这些优势都不具备:时间长——多数须每年、每月定投一定数额,持续多年不得中断;收益低——预定利率较低,如果通胀率比较高,还存在贬值的风险。因此,虽然具有回报固定、风险低的特点,但吸引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对收入不高、保险意识淡薄的人而言,几乎不会考虑。

社保具有一定的国家福利属性,商业保险的运营却需要保险公司自负盈亏,因此片面指责其唯利是图也是不公平的。作为一项养老保险,必然是稳字当头,“不宜进入竞争性行业”的要求也是由此出发,以确保数十年后的兑付不会出现意外。因此,为了提高商业养老险的产品吸引力,仅靠企业的自主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既要稳健,又要尽可能跑赢通胀和储蓄利率,这样的高要求势必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国务院近日引发的《意见》中,类似的内容已经有所显现:为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投资重大项目、支持民生工程建设提供绿色通道和优先支持,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一方面,将保险资金引入更多收益稳定且回报率较高的“好项目”,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手段减轻参保人购买商业养老险的资金压力。可以想见的是,随着更多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的推出,辅之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商业养老险自然会让参保人员更有“获得感”,从而真正担负起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使命。 (据搜狐财经评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