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抓好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加快建设6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成特色农业基地7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90万亩、特色养殖小区40个,力争每个乡镇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村有1—2个增收产业,实现农牧民稳定增收。三是狠抓就业扶贫。实施订单定向培养计划,分类开展技能培训5815人,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组建劳务开发公司,出台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依托对口援助单位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加大扶贫劳务协作,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到对口援助地务工就业;有序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推进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宣传引导”+“规范专项”树新风行动。一是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纸、网、移、微、博、视”六位一体的新媒矩阵优势,紧扣脱贫攻坚现场会、交流会和条例发布、产村相融、整村推进等重大会议、重点工作,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宣传报道。把脱贫攻坚工作继续纳入全州基层宣讲“十个讲清楚”和新闻宣传“六条主线”,编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宣传手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宣传资料,层层组建群众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精准扶贫宣讲,全覆盖贫困群众及寺庙僧尼。二是深入开展宗教行为规范。全面推进“五热爱、两遵守、三负责”的“五二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严防僧人戒律群众化,群众生活宗教化,从严要求寺庙及僧尼正确处理好弘扬佛法、遵规持戒与维护广大农牧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并对公开干涉牲畜出栏和群众生产生活的违法行为予以依法严格打击。同时通过佛教协会规范寺庙念经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全州宗教信仰群众的负担。三是深入开展陋习行为规范。坚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与“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同步推,把“四好”标准细化写入《村规民约》,着力解决目前农村和贫困户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和风气,发挥村民大会及主观能动作用,大力开展环境“脏乱差”、封建迷信、黄赌毒、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重男轻女专项整治,真正让老百姓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