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美书 二十余年前,单位主管后勤的领导说,他在任期间的任务是“消灭后勤”,后来的趋势也确如领导所说,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逐年萎缩,很多事务都逐渐社会化或实现“外包”了。最近,网络上又有“未来十大职业即将消失”的消息,包括司机、工人、银行柜员、模特、中介等职业都将成为历史。 纵观改革开放39年的各种变化,有些东西尽管我们平时较少关注,但相关统计数字却也时刻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我国公民的受教育年限与文化水平,39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与这种上升趋势同向的,更可以列出包括GDP、钢铁、水泥、高铁、无人机在内的数百甚至数千项重要指标。但有一项数据,却是呈直线下降的,这就是农村人口与农业劳动力。 过去讲国情的书说我国有80%的农业人口,最近两年的数据表明,我们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我国的农村或农业人口已经低于50%,以总人口13亿计,改革开放39年来,农村总共向城市转移了3.9亿以上的人口,即农村平均每年向城市转移1000万人口以上。这个数字所折射的,是中国39年来的城市化进程。 “1000万”,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除了早期每年几十万到现在上千万大中专毕业生的这种“转移”是主动的或乐意的外,纯粹农民的“转移”却是被迫的、无奈的。这种被迫与无奈,不是说有人强迫,而是农业的落后与农村的现实,已经不足以养活那么多农民或让农民感觉到农业的前途了。农民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当农民,唯一的办法是“进城”。自己进城打工挣钱,希望子孙在读书后有机会在城里买房定居成为城里人。 绵延几千年的“士农工商”农耕传统,就这样被我们的“城乡二元制”给彻底阉割,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农民终于对自身不屑或“谈农色变”,从而为城市化清扫了道路,这不能不说是某些政策的歪打正着了。只是,农民的这种“阵痛”却是难以避免的,从英国最初的“羊吃人”开始,工业就一直在侵略与盘剥着农业。同样,一个国家要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贫穷走向富裕,对农村与农民的“削减”却是必然。 很多人都羡慕美国,但羡慕美国的人却未必知道美国有一个数据,那就是美国以占全国总人口2%的农业劳动力,其生产的粮食不但养活了3亿美国人民,还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换个诗意的说法,就是只有600万人就耕种了美国。我国当然不太可能把农业劳动力削减到总人口的2%,但把农业或农村人口削减到总人口的20%或30%,则是未来的可能。 而为了配合这一大趋势,今年年初,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有消息说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听起来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新型职业农民”一定是农业的未来之路。而且,农民由原来的“身份属性”到今天新型职业的“职业属性”的变化,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进步。但是,作为一个“审慎的乐观者”,笔者希望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国家不应该忘记“传统农民”对国家的贡献,不应该把传统农民排斥在农业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对于实在跟不上趟的传统农民,也应做好相应的民生安排,切莫像早年国企改革制造大量的下岗工人那样,去制造大量生活无着落的“下岗农民”。 因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必定涉及到土地承包制的相关变更。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壮大,又保证传统农民的基本民生,本身就是一道相当烧脑的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