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康巴周末1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9月2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千道路与多姿多彩
2017-09-22

■欧阳美书

一年前开同学会,大家闲聊子女“出息”。一女同学说“我的女儿没要工作,在开网店。”大家顿时脸露叹息,那活儿……但那女同学补充了一句:“现在每月能挣五十万!”于是包括本人在内的同学俗人齐声惊呼,哇噻!近日,包括主流媒体都在报道一个叫童浩的人,年仅19岁的武汉软件工程技术学院大一新生。童浩之所以引起媒体关注,是因为“初中就月入过万,19岁的他已经买房买车了!”而现在的童浩,月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

童浩是一名网络小说写手。月入3万,买房买车的童浩,是“初二”开始写作网络小说的。查阅童浩的成功史,我们会发现有两个关键的人物。第一个是童浩的小学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每天中午休息时,“她总会给我们全班读上一段网文,当时觉得超有意思,每天中午那短短的休息时刻,竟成为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童浩开始尝试写作,并在初二时拿到了人生第一份稿酬一个月500块钱。第二个即是他的父母,虽然早期童浩的父母也如大多数家长希望童浩“务正业”好好读书,以考一个好大学为目的,不过最终童浩的父母选择了支持童浩。

几十年来的中国,读大学似乎成了唯一的人生之路,亿万青年都去挤“独木桥”;现在,大学虽然扩招考大学相对容易有如“高速公路”一般,但大学路本身却貌似成了整个人生的“独木桥”,也即除了“考大学”这条路,其他路都不是路,其他选择都是不务正业。或者说只有考上所谓重点大学、一本大学、好大学或本科大学,才算是“出路”,至于考什么专科、职业技术院校甚至中职学校等,差不多算人生的失败者了。

这种现象与理念,不能说错。毕竟,读大学然后就业的道路,也是当今个人成长的基本方式,社会国家制度提倡、保障,前途基本可以预期。但是,这绝对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对于一些特殊人才者,更不能以“全面发展”去衡量。如果有人愿意在高中生或大学生中做一个调查,就会发现相当多的人曾经有着兴趣、爱好与选择,但最终在老师父母社会舆论的“扼杀”之下而放弃了,然后去认真读书考一所大学,毕业后找一个不好不坏的工作,过上“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

同样的,这种结果也不能说错,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就求个平平安安、寿终正寝么?可问题至此更严重了:我们一方面要求着子女后代们平平安安、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却极度羡慕忌妒恨着形形色色的成功人士,甚至拼上老命都钻进成功人士的队伍,成为成功群体之一员,其情其状之可笑,不足以言表。在此,笔者只想真诚地说一句:不走寻常路,方得不寻常!三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当整个社会都在“闹革命”的时候,你应该选择读书;当整个社会都在读书的时候,你应该去选择去挣钱;当整个社会都在挣钱的时候,你应该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整个社会都充满怀疑意味的时候,你应该选择相信自己,相信努力!

对于青年一代的人生选择,四五十年代曾看不起六十年代,六十年代曾看不起七十年代,笔者也曾担心比自己年轻的一代难以挑起重任,在太平洋的彼岸也有“跨掉的一代”的说法。现在怎么样?八十年代生人已经成了社会的骨干,九十年代正在崛起,甚至零零年代生人也开始崭露头脚。其实,社会也好人生也好,其道路本就千条万条,只要在法律规则范围内行走即可,只要能自食其力就行;而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成功,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经历”,在于经历的风景各异、多姿多彩。

小学中学大学职场白领之路固然是好,人人都那样难免失之单调,而且未必人人都能挤上。以其强求不得而生怨生厌,还不如另辟蹊径,选择包括网络写作在内的“自由职业”,创新创业,或许可以曲径通幽,直达人生的某个高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