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大米饭也不是真正的纯米饭,要么加很多洋芋,要么加玉米籽,要是几个月能打一回‘牙祭’那已经算是享福了;以前,很多村民世代都住在竹笆房里,建几间竹笆房要不到半天时间就搞定了,既不需要打挖基脚,也不需要夯地基,除了几根两米多长的木杆,从房顶到四周全是竹笆,哪怕床也是在几十公分高的木架上铺一两层竹笆就了事,晚上睡觉要么裹上擦尔瓦、要么就盖一张破破烂烂的毡子,只有条件稍好的人家才盖铺盖。天一下雨屋里就漏,冬天那个滋味就更不摆了;……我做梦也没想到,短短十几年过去,我们不但越过了温饱,而且过上了幸福日子。现在,家家户户两三层楼的房子,不但宽敞明亮,而且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今,村上30多户人购买了小汽车,摩托车几乎每家都有,有的甚至有好几辆;为让孩子读好书,有的村民不惜在镇上或泸定、康定租房或买房陪读,今年村上考上大学的就有12人。我家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虽然负担不轻,但至少还不会欠账。” 陪同采访的村支书刘继康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政府投入2500多万元改善我们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伴随着22.4公里的通村硬化路和连户路的建成,伴随着自来水通到全村217户群众家中,伴随着每一家村民‘五改三建’工程的实施,伴随着村活动中心一系列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伴随着一系列富民产业的壮大,如今,村民们成天忙着挣钱,要么养牛、羊、鸡、猪以及蜜蜂,要么种植苹果、核桃、魔芋、重楼,要么到景区抬滑杆,要么到古谷神汤宾馆、产业基地和州内外务工,要么经营民居接待,要么跑旅游租车,要么做生意,……反正村上没有闲着的人,大家都一门心思脱贫致富。从住房到清洁卫生,从赡养老人到送子女读书,从增收到致富,……生怕比人家落后,这种你追我赶的势头,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和前景。不说别的,单是村活动室的农家书屋、图书室成天都有人光顾,村民们一听到村培训中心和农民夜校要讲课那更是‘打拥堂’,有时一两个小时的授课之后,村民们还死活不愿意离开,缠着讲课老师问这问那,从国家的惠民政策到种植养殖技术,从如何维权到怎样守法,从安全知识到卫生常识,从饮食习惯到养生,从打听销售信息到打听哪所学校教学质量好,经常让讲课老师十一二点还回不去,以至于后来有的讲课老师在授课之前就要‘约法三章’。” 正当刘继康谈兴正浓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几分钟之后,他继续对记者说:“我们村以前有30户贫困户117人,这几年实施脱贫攻坚之后,现在只剩7户30人。村上将去年‘退出’和今年即将‘退出’的贫困户都安排到村公益岗位上,12名护林员和保洁员每月都有好几百元的收入,再加上农忙种地、农闲到景区务工或上山采挖药材,今年全村要整体脱贫肯定没问题!” 说话间,陪同采访的景区管理局综合处处长陈勇紧急补充道:“村上刚刚建好的7个钢架黑木耳大棚下个月就要挂袋了,这是政府投入的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建起来的村集体经济,村民没投入一分钱就有了股份。1840平方米的大棚内可挂12万个菌袋,如果按照每袋一季产7钱干木耳计算,整个大棚就会产出4200公斤木耳。冰川海惠公司不但承诺免费提供种植技术,而且还签订了收购合同,每公斤的保底收购价格是70元。这样一来,一年种两季就将近有59万元的收入,除去菌种费和人工工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少说也有45万元,再加上村集体林入股一家旅游企业每年获得的4万元收入,一年起码就有将近50万元。留下集体经济10%的提成和分红时向‘退出’贫困人口倾斜的10%,712名村民每年人均至少可从中增加500元以上的收益。” 柏杨坪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仅仅是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的一个缩影。这正如该局党委书记、局长颜磊所说:“辖区内的两镇21村中,虽有524户贫困户和1857名贫困人口,但通过前三年的攻坚决战,目前仅余下140户541人。为确保今年脱贫‘摘帽’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局正采取‘旅游+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方式,连续打出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并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即将迎接州、省和国家验收‘大考’之际,我们更要在用心用情、加力加压、精准精细、落地落实上下功夫,注重补短板、扬优势、抓特色、出亮点,力争以更出色的实干实效实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