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9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终于交卷了
2017-09-29

(紧接第一版)把高原隧道施工工艺工法及技术创新发明的宝贵资料留下来,他带领项目部年轻的技术人员以及作业队各班组施工骨干,第一时间深入施工现场对各种数据进行反复勘探和计算,认真思索策划每一个科研课题,精心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份原始资料,带领他的技术团队,针对围岩变形大、变形速率高的特点,制定了一整套超前思维、隧道围岩监控量测的处理方法;在变更改进隧道通风供氧方案中,他白天黑夜加班加点,亲自蹲点观测,反复测试,终于圆满完成通风供氧设计变更方案,并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付出就有回报。5年来,他编写高原施工工法24篇,共计上报合理化建议64项,他个人共计上报合理化建议18项,获得集团公司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4项;上报工艺工法18项,他个人17项,获得省部级2项,集团公司级4项;上报科技论文11篇;项目共计上报QC成果14项,荣获省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4项,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3项,获得国家级QC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他本人总计上报实用新型专利20项,已批复颁发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总计上报发明专利6项,正在上报国家专利局评审;他本人也获得2015年度中铁一局十大科技标兵。面对这些成绩,他自豪地说:我上雀儿山,就是为了今生不留遗憾。

奉献之歌

高高雀儿山上的精神之树

雀儿山隧道项目部项目经理王刘勋第一次带人上雀儿山是2012年5月。雀儿山漫天飘雪,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就像天堂。但是驻扎在这里,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缺氧极寒,没水没电,连帐篷都没有,他们只能在山坡上露宿,冒雪躺在冰上睡。尽管如此,他不但没有退缩,还总是鼓舞同伴:“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在这个地方,缺氧不能缺精神。” 为了早日建设好驻地,在前期施工作业人员少的情况下,他带领前期建点的员工们渴了喝冰水,饿了吃泡面,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驻地建设工作中。然而,在高原上建“家”,的确不易。平整场地时,大家才发现,看着坚硬的土地表皮下面,实际上全部是冻土。挖掘机忙活一天把泥水清理干净了,到了第二天一看,原来的地方又还原成一滩泥水。最后甚至连挖掘机都陷了进去。没办法,他们只能填筑石渣垫地基,前后垫了几万立方。因为施工条件艰苦,很多人到了雀儿山车都没有下,直接“打道回府”。前后竟有4000多人因为无法适应高原生存环境而相继离开,仅有130人坚持到最后隧道建成通车。

2015年 7月23日,一个电话让姚志军那如火的热情瞬间冷凝——妻子告诉他,外公在7月18日去世了。

晚上10点,回到项目部的姚志军没有一丝丝的困意,已经筋疲力尽的他心潮涌动,眼前不断浮现外公慈祥的样子,耳边不断回响起外公的声音……泪水不停地从脸上落……

原来老人在逝去前为了不影响姚志军的工作,还嘱咐家人不要告诉他。当时虽是7月天气,但是4300米高原的夜晚已是寒风瑟瑟了,望着满天的寒星,姚志军面朝东北方向家乡宝鸡,跪下去给已逝去的外公重重的磕了个头……

母亲患癌症这几年,正是他在雀儿山上最艰苦的几年,不能回家尽孝,去年9月10日,母亲也永远的离开了他。

谈及这些,姚志军眼眶湿润地说:感觉最亏欠的是外公、父母和老婆孩子,现在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准备回去好好陪陪他们。

2013年9月,雀儿山隧道项目部原生产副经理兼党群工作协理员赵小冬的妻子预产期临近,当时雀儿山隧道正在过断层,工作繁忙走不开。赵小冬最终选择坚守在工地上,没回到妻儿身边照顾,以至于至今没能得到妻子的原谅;2014年2月,最疼爱赵小冬的奶奶去世了,当时正值项目冬歇复工的关键时期,为了早日恢复生产,稳定队伍,赵小冬再一次选择了坚守,只是在雀儿山上面向老家的方向给奶奶磕了三个头。

两个最亲的人,一个在来到这个世界时,他没能迎接;一个在离开世界时,他却未相送。从他晶莹的泪珠中不难看出,这些遗憾终将会陪他很久、很久……

在巍巍的雀儿山上,隧道建设者对“工匠精神”的庄严承诺和不懈追求演绎得淋漓尽致。怀揣着这份承诺和追求,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中,展现出了“大国工匠”的别样风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