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4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记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九龙县耳朵村
2017-10-12

■本报记者 田杰

国庆前夕,记者驱车来到距九龙县城83公里的踏卡乡耳朵村。在整洁、端庄、大气的村文化活动广场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村活动中心前那杆杆高高耸立的旗杆上,50多名身着彝、藏、汉服装的男男女女正随着音乐的节拍尽情舞蹈,那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让人一览无余。

耳朵村既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藏汉等多民族聚居村,又是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与文明村,更是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环境优美示范村。透过这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荣誉背后,是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民族之间的亲如一家。在这个充满了和睦、和顺、和美、和谐气息的村庄中,320户村民尽管彝族占到了村总人口的88%,然而,彝藏之间、彝汉之间、藏汉之间的相互通婚以及一家人当中有两个甚至三四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庭也比比皆是。1328名村民平常就像亲戚一样你来我往,逢年过节更是互相走动、互送祝福,村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家庭遇到了特殊困难,村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亲热的场景、那温暖的镜头、那鲜活的故事,既让人感动更令人感慨。

采访中,村支书乌尼长明告诉记者:“近20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任何因民族宗教矛盾引起的突发事件和民族纠纷,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信访事件。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为全村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说话间,他胸有成竹地倒出两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近年来,国家和村民相继投入了2100多万资金,大规模实施了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异地搬迁以及‘五改三建’等一系列惠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暖心工程,家家户户的房屋旧貌换新颜,自来水、通村连户路、广播电视实现了家庭全覆盖,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300平方米的村文化站、党群服务中心、农民夜校、村文化室、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及多功能房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更是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看书读报、聚会聊天的好去处,过去破烂不堪的村子一下就像一座小集镇。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能不激动吗?房子住好了、环境变美了、活动增多了,这仅仅是村民心情舒畅的一个方面;如何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无疑是大家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前不久,村两委干部自筹资金70多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购买了400头母猪、30头公猪和370头小猪。全村180户村民参与其中,建卡贫困户一家也没有落下,最多的农户养了80多头,最少的也有10几头,明年四五月养殖规模有望达到3000头。昨天上午村’两委’开会时,通报今年花椒、核桃、魔芋等三大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收益情况,120多万元的产业收入,分摊到每一个村民头上,人均超过了9000元。要是村民没有钱,30家人咋能买了小汽车?近40户人怎样在县城买商品房?120多户人家如何在县城甚至康定、泸定租房或买房陪孩子读书?30几个在校大学生又怎能供得起?……”

两组无懈可击的数据,几个接连不断的反问,既让人口服更让人心服。如今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们除了成天琢磨着如何勤劳增收致富,他们也在进县城、走临村、看亲戚、访朋友,特别是孩子寒暑假回家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重要性。针对以往长期存在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习,村上在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同时,制定了接地气的《耳朵村八荣八耻》,并将其摆放在文化活动广场的醒目位置。与此同时,村上切实出台了《红白喜事操办新规》,明确申报审批程序、办席规模和酒席标准,并责令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村党员率先垂范。为因势利导,村上统一把操办酒席的场所指定在活动中心,(紧转第六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