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乔 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更勤了,调研现场张贴悬挂标语横幅、铺设红地毯等现象已很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地方,一些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人们画像: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 笔者相信,半月谈网这篇《一年365天,天天有领导来调研!形式主义调研风该刹刹了》的深入报道定然令众多基层干部和群众感慨万千,它既反映出当前某些领导干部华而不实的调研全貌,也替不少因各种调研而苦不堪言的基层干部说了真话。平日里,不管调研再多,需要做的迎接调研的准备工作再繁琐,也不敢说一句“不对”,相对于那些无人问津的地方,能够天天迎来领导调研,也算是一种肯定。 不过,现实情况是,有的地区一年下来,平均每天要接待两次到三次调研,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做准备、陪领导等“被调研”工作上。在有的地方,居然还部门将领导调研次数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加分项目,来调研的领导层级越高,或者上级领导来调研的次数越多,加分也就越多,如此一来,早已远近闻名的“明星乡”“先进村”只会越来越璀璨、越来越先进,而那些偏远的、明不远播的地方只会陷入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窘境。 到基层调研,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科学决策部署的关键基础,有效的调研能够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反之,则会贻误发展机会,甚至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领导干部多到基层开展深入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转变不良的机关工作作风。但是从报道来看,当前,个别少数领导干部调研沦为形式主义,不仅调研不够深入,而且因为频次太高、要求太严、程序太多等因素,成了给基层干部群众增添的新负担,令人颇为反感。 报道记者将各种带着歪风邪气的调研总结为三类,一类是求教变指导、“钦差大臣”式调研,二类是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式调研,三类是避重就轻、“嫌贫爱富”式调研。因为调研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所以必然导致基层工作陷入形式化、过场化。原本是去学习的,却指示精神一大推,“官架子”凸显;走乡下村,一个点位看一眼,却不接触一个群众;档案资料要什么有什么,都是成绩,一个问题也看不到。更为重要的是,基层干部还不得不为这些领导的“喜好”而弄虚作假,殚精竭虑、加班加点地准备“最好”的调研点位、展板橱窗、档案材料;一些企业不得不腾出大部分时间来事先演练、陪同调研、参与座谈。长此以往,别说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连最基本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也沦为空谈。 其实,不管是调研也好,督查也罢,领导干部到基层完全没有必要搞得轰轰烈烈、尽人皆知,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实情,有充足准备、事前告知、前呼后拥的调研结果注定看不到实际问题。相信,基层干部和群众都希望领导干部调研“轻轻地来”也“轻轻地走”,从检验工作的角度看,有问题才会有进步空间,基层也才能有足够充足的时间精力干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