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公益广告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4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要提出“使人民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社会治理目标?
2017-12-21

■陈瑞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感”“三更”的提出,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目标指向。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把目标集中指向于“三感”?为什么“三感”要按这种顺序排列?为什么要把安全感与获得感、幸福感并列并提?为什么要让“三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回答好这些问题,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的结合上来把握。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三感”是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和理论概括。其中,获得感,首先来自于物质的满足;幸福感,体现的是精神的愉悦;安全感,归根结底来自于对制度的稳定预期。“三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为犄角。没有获得,幸福无从依靠;没有幸福,获得失去意义;没有安全,获得和幸福无从保障。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目标集中指向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强调了物质基础,又突出了精神需求,还考虑了制度保障。这个目标指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相契合,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合拍,是全面、协调、具体的,也是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

让“三感”更加充分是遵循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迫切要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既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适应矛盾转化的历史形势,向着民生短板全面聚焦、精准发力,让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

让“三感”更有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指向。国家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国家越是发展进步,政治职能越是弱化,社会职能越是拓展。这一趋势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一趋势演变过程中,制度之于国家社会职能的履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近年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照,将西式民主制度拉下“神坛”。与马克思早就揭示的 “资产阶级的统治一旦受到威胁,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代之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不同,我国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和维护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是有力的而不是脆弱的。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理应也必将更有保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