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报道

第03版
专题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
衡量地方发展和官员政绩的新“风向标”
2017-12-28

据新华社电 26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

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不仅展示了当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情况,还将纳入五年一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将成为各省份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专家认为,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是年度评价工作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绿色发展指数采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6个方面的55项评价指标计算生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区绿色发展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至关重要。此次年度评价设置了“公众满意程度”这个主观指标,通过组织抽样调查来了解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突出反映公众的“获得感”。

此次发布的年度评价结果还公布了构成该指数的6项分类指数。纷繁的数据背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衡——

从分类数据来看,反映主要污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以及污染治理投资等情况的“环境治理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河北、上海。

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的“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为海南、西藏、福建。

反映绿色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生活环境改善的“绿色生活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为北京、上海、江苏。

李晓西说,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战——

“环境质量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环境质量的改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和扭转过程,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严控环境污染等多角度共同发力,不断推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获得感”——

数据显示,2016年,公众满意程度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西藏、贵州、海南,而满意程度较低的是河北、北京、天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别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为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九。

主要原因在于二者评价重点不同,宁吉喆介绍,绿色发展指数侧重于从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多维度、多层面综合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进展;公众满意程度侧重于调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公众对反映当地空气、水、居住周边环境等环境质量状况相关指标的主观感受相对更加深刻。

绿色发展指数,不仅是督促和引导各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更是推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用好评价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补齐发展短板。

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的年度评价,都将纳入到五年一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中,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指标导向,不论是对企业发展,还是对社会和公众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引导力。

——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统计体系。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统计体系尤为关键,此次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