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飞 文/图
83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坚定的信仰,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爬铁索,勇往直前,英勇飞夺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今天,在这里一位怀着满腔为民情怀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忠诚担当,为了心中的理想倒在了扶贫攻坚的路上。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更是一种伟大的传承。
深冬的大渡河畔,群山巍峨依旧,正当满山枫叶映红了山川绿野之时,陈朝贵——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一个人民最信赖的好儿子却悄然离开了我们,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2017年11月12日,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朝贵,在帮助贫困户运送建材时不幸遭遇车祸,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位兢兢业业的共产党员,一位脱贫攻坚战士的生命静止在那一刻。他的生命,生如夏花一样绚丽,逝如秋叶一般静美。
陈朝贵因公殉职的噩耗在大渡河两岸的群山峡谷中传开后,不少乡亲都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送别陈朝贵的那天,天气不是很好。几天前的一场雨夹雪让德威乡天寒地冻,处处弥漫着冬天的萧索。县乡领导和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自发前去送他最后一程。
冬日的寒风中夹杂着悲泣的呜咽,人们排着长队与陈朝贵作最后的告别,面对英年早逝的陈朝贵,大家悲痛万分,惋惜之语不绝于耳。
“他实在太累了,也该好好地歇息一下了,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他洒尽了最后一滴血。”按照当地风俗人们跪在地上,一边烧着纸钱,一边不停地叫着他的名字,默默地为他祈祷,祈祷着他们的好书记在天堂安息。
一个普通基层村党支部书记的去世,为何会在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震动?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赢得人们如此爱戴、如此尊崇?
年末岁首,记者冒着严寒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追寻着陈朝贵的人生足迹……
生命的最后时刻
“陈朝贵是一位好书记,他是我们的主心骨。”采访中,只要知道他的人都这么说。陈朝贵担任村干部整整10年,他在群众中之所以有很高的威望,关键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深深的爱,他不仅有着坚定的信念,更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75岁的村民陈国元老人悲痛地说:“陈书记自从担任村干部10年来,他始终是没日没夜地干,在他的带领下把一个穷村变成了富村。现在路通了,水来了,灯亮了,产业搞起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可万万没想到,这样的好人却走了,真让心痛啊!”陈国元老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陈朝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挂念的还是困难群众的事。
陈朝贵随身总是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的各项工作,干完一项,划掉一项,有时还会列着老百姓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这些笔记本是陈书记生前随身带着的,他不管到乡上开会还是群众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他都会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海子村村委会主任闵刚告诉记者。
记者走进德威乡海子村陈朝贵书记生前办公的地方,只见办公室陈设简单,办公桌上摆放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等书籍和文件材料,茶几上堆放着一本本笔记本,每一页都清楚地记录着工作内容和计划。
记者随手翻阅了陈朝贵最后几天的工作笔记:
11月7日,小庄子组贫困户陈怀银家要修建洗澡间,我答应帮他拉建材,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办理。
11月8日,召开村民大会,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二是对全村“四好家庭”进行评选。
11月9日,召开村民大会,一是在建设新农村中要按照“四好”标准,搞好全村的环境卫生;二是作好护林防火等安全工作;三是对下一步全村产业发展进行安排部署。
11月11日,乡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精准扶贫培训工作。今年是泸定县在全州率先摘帽的县,脱贫攻坚将迎来国家和省州验收,虽然海子村去年摘掉了贫困帽子,但是还要在产业发展上加大力度,确保群众增收致富……
“前几天他还向我说起明年村上的发展设想。”我们见到陈朝贵的妻子吴东莲的时候,她还是一脸伤悲和疲惫。然而面对我们,她坚毅的脸上又淌下了泪水,对于此,我们也感到自责,我们不应该在她内心还在滴血的时候提起她心爱的丈夫和那些令她心痛的往事。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