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报道

第03版
专题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4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32年的职称制度9日正式实施重大改革——
我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系列全部设置到正高
2018-04-11

●聚焦

随着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实施,自1986年以来的职称制度迎来重大改革,并对全省329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产生重大影响。

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在哪些方面有破冰之举?这些举措对科学评价专技人才队伍,激发专技人才积极投身治蜀兴川事业的干事热情有哪些积极作用?4月9日,省人社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川报记者 刘春华

改革关键词

制度体系

打破“天花板”所有系列设正高级

我省将进一步破除一直以来广为诟病的职称评审“唯文凭、唯资历、唯论文”现象,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标准体系。

具体而言,职称评定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基本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不作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自主确定。

将来的职称评定,将更加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不同领域人才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就是要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及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为导向,专业技术人才评职称将是‘凭实绩论英雄’。”省人社厅相关人士说。

改革关键词

评价标准

淡化论文条件考不考外语单位说了算

健全制度体系是此次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省人社厅相关人士介绍,此次改革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无论是横向、纵向还是内外衔接,均有亮点动作。

从横向而言,我省将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同时也将形成职称专业动态更新机制。职称系列的增设、整合和取消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执行;各系列内的专业设置由省直部门或市(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人社厅会同有关省直主管部门确定。

从纵向而言,主要打破职称评定的“天花板”,目前27个职称系列中,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都将设置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据了解,有些系列例如工程、经济、会计等,目前最高职称只设置到副高级。

从内外衔接方面而言,我省将按照国家规定的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相关职业资格即可按规定聘任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改革关键词

服务基层

放宽基层专技人才学历任职要求

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我省将在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系列建立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所评职称在基层有效。基层事业单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不占各地专业技术中高级结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开展单独评审。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时,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适当放宽。在基层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可提前1年;在基层工作累计满15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可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级职称;累计满25年的,可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扶贫、支教、支农、支医等多种渠道,采取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咨询服务、文化教育、巡回医疗等形式到基层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援藏援彝服务期满1年及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的,可提前1年申报高一级职称。“四大片区”外的专业技术人才,任现职务期间到“四大片区”服务满1年或与“四大片区”企事业单位建立3年及以上支援服务关系或参加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且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的,可提前1年申报高一级职称。

●连线

如何落实职称改革精神? 记者连线省级相关部门——

兼顾行业和岗位特点 激发专技人员热情

省财政厅:会计正高级职称层级设置已完成政策制定。

省卫计委: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卫生职称改革。

省教育厅:先行探索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限,已于去年底组织开展了职称自主评审。

■川报记者 刘春华

增设正高职称、下放职称管理权限、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亮点频出,各相关行业将如何落实上述改革精神?4月9日,记者采访了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等相关人士。大家认为,我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更好地兼顾了行业和岗位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专技人员干事热情。

“我省会计正高级职称层级设置已完成政策制定。”省财政厅会计处处长刘绣峰介绍,截至2016年,我省会计从业人员约85万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初级职称9.6万人,中级职称5.8万人,副高职称0.4万人,与治蜀兴川强省战略所需要的会计高级人才队伍还有较大差距。去年,省人社厅牵头、财政厅主导、相关专家辅助,初步形成了《四川省正高级会计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初稿框架。今年将出台正式文件,组建四川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委员会,随即组织开展我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

“省卫生计生委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卫生职称改革。”省卫计委人事科教处处长李红表示,一是分层确定职称评价人员范围,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分为全省统一的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基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人员均可申报省卫生高级职称。二是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分类评价。根据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所属专业领域特点,分类确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指标。三是继续下放省卫生副高级职称评审权给成都市。下放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权至有条件的各市(州)。下放藏医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权。在大型医疗机构开展卫生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工作。四是开展卫生高级资格专业水平能力测试,卫生高级职称拟全面实行考评结合。

省教育厅人事教师处副处长张旭表示,此前我省先行探索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限,并于去年底首次组织开展了职称自主评审。自主评审工作总体平稳有序,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岗位特点,更好地兼顾了地域特点,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动力和教书育人积极性,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访谈

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更好更快发展

■川报记者 刘春华

四川省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背景是什么?有何特点?对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何意义?4月9日,记者采访了省人社厅机关党委书记向可华。

记者:请您谈一下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背景。

向可华: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服务管理的基本制度,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启动了我国自1986年以来职称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并要求各地深入调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方式,并将其纳入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和省委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均将制定《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列入工作台账。因此,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既是对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也是对省委省政府重大人才政策的落实。

记者: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有哪些特点?

向可华: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做到6个坚持。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明确职称改革的总体要求。立足服务“三大发展战略”,突出全面创新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脱贫攻坚等中心任务,聚焦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着眼于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二是坚持统筹规划,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横向上,形成职称专业动态更新机制;纵向上,打破职称评价“天花板”;外部衔接上,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减少交叉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三是坚持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破解“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以及与外语、计算机与职称挂钩等问题。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创新评价机制。重点解决评价方式单一、范围覆盖不全面、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特殊人才评价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五是坚持以用为本,促进评价与培养使用相结合。六是坚持“放管服”要求,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向用人主体放权,健全职称公共服务体系,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

记者:此次改革对促进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有何积极意义?

向可华:四川省职称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贯彻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不断探索改革,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省具有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329万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得到了应有的评价和社会的承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配套等问题。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是为推进四川省人才评价机制和政策创新,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促进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好更快发展,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