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娣 盛夏,我躲在空调房里吃着冰镇西瓜,翻卷读古书。看到古人避暑度夏的方式,低碳,自然,不耗电,不花钱,令人向往。 古代文人避暑,一般都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最佳的避暑场所,从诗词中可见一斑。唐代诗人李白的《夏日山中》里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酷暑逼人,诗人懒得摇扇,干脆脱了衣服和帽子,一丝不挂地在山林中,让山中清气与自由裸露的肌肤作零距离的接触,是何等坦荡惬意!唐代诗人钱起《避暑纳凉》里说:“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夏日的园中,花香袭人,躺在绳床上一边闭目遐思,一边轻轻摇着蒲扇,日子因悠闲而变得清凉自在;唐代徐凝《避暑二首》里有:“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坐在溪边,溪水潺潺,一边避暑一边钓鱼,如此怡然自得,羡煞旁人!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酷暑盛夏时分,一边赏荷一边纳凉,荷香伴清风,真是快意人生!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是一个讲究生活情趣的人,他过夏避暑的方式,甚为独特,他的《闲情偶寄》里作了详细的述说:“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 一到夏天,他不去访客也没有客至,不但头巾不用了连衣服也成了累赘,“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他有时赤身裸体躲在乱荷之中,妻子儿女也找不着;有时仰卧在高高的松树之下,猿猴、白鹤擦身而过也不知晓。在飞泉下洗砚台,用积雪煮水来试新茶,想吃瓜了瓜就在户外,想吃水果了果子就挂在树上,“可谓极人世之奇闲,擅有生之至乐者矣”。 清代文学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里面记录了他与发妻陈芸简朴快乐的生活,他们避暑度夏的方式充满了清欢。某年七月,沈与妻子租住在金母桥东边一位老婆婆家里。盛夏暑热逼人,可他们夫妻俩的日子过得颇为清凉惬意。白天,他们坐在柳荫下垂钓;日落时,登山观赏晚霞夕照,吟诗自娱;晚上,月明,蛙叫蝉唱蟋蟀弹琴,他们在篱笆下设一张竹榻,摆了酒食,夫妻二人便月下对酌,共度浪漫时光。这样度夏,羡煞旁人啊。 夏日读诗书,跟随古代文人去避暑,使人顿感凉爽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