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县市观察.理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特别策划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绣花”高城结硕果
理塘县精准实施脱贫攻坚纪实
2018-06-29
木耳种植基地。
精准扶贫现场会。
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蔬菜大棚。
县委书记在租地种菜。
农场豌豆角喜获丰收。

◎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扎西曲批 文/图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对比数据,这也是一张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理塘精神奋斗出来的成绩单。

2014年,理塘县有132个贫困村、5130户贫困户和22851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8.1%;到201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58个贫困村退出,2645户11842名贫困人口脱贫,完成贫困人口退出总体目标的51.8%,贫困发生率降至17.7%。

三年“绣花”功夫,三年“撸起袖子加油干”。短短三年时间,理塘走出了一条“大生态、大基础、大产业、大合作、大治理、大开放”的“六位一体”脱贫攻坚新道路。

启动一个“总开关”

破思想

环境恶劣、设施滞后、社会发育低……是摆在理塘人民面前的客观因素,也成了部分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问题困难的借口。

越是贫困地区,越要破除这种思想,特别是“等、靠、要”思想。在理塘,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共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观念转变的深度,更决定脱贫攻坚的力度。

县委书记格勒多吉把思想解放称为“总开关”,鼓励“敢吃螃蟹”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干部群众,做到“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换了思想不换人”。

藏坝乡在理塘是出了名的穷乡,7个村有6个是贫困村,有些村民忍受不了贫穷而举家搬迁至县城等地另谋出路。脱贫攻坚在该乡拉开帷幕后,靠什么脱贫、从哪里打开突破口?乡上发动干部群众出点子、想办法,成立养殖合作社的思路基本形成。

“建集体牧场”,亚中村民土登首先表示怀疑,七十年代的集体牧场后来不是垮了,万一牛死了就血本无归,成立后会不会变成私人的?这些问题,不光村民连干部也不敢去做思想工作。

为村民脱贫,等不起、拖不得。乡党委书记健康首先在乡干部中统一思想,不杀出一条“血路”,村民也许永远错过脱贫机会。22个干部思想统一了,干部们就分赴各村做思想工作。承包草地流转到合作社不难,每一户投一头牦牛成本不高。建立明白账、给牦牛买保险,先后召集村四职干部开了20多次会,召开5次全乡群众大会,村民的思想疙瘩逐渐解开,93%的村民同意建集体牧场。

2016年4月,理塘县第一个合作社——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成立。年底,合作社卖了46头牦牛、新生小牛116头、全乡468户每户实现分红493元,甲空村依靠集体牧场等收益实现整体脱贫,今后还将继续受益。搬到县城找不到门路又回到乡上集体牧场放牛的信乃村民降央曲批,在领到4万元工钱后激动地说:“村民们都认可这个‘牦牛银行’,投入的牛还在增长,分的红也已到手了,看来思想观念不转变真不行。”

下木拉乡上马岩村地处海拔3400多米的深山里,土薄地瘦,但原始森林茂密、青杠树种富集。村支部书记降措从2015年就开始谋划产业脱贫项目,乡上在该村推广试种中药材试点时,村民们没有一家愿意种,害怕荒了土地少收入青稞。他拿出一亩地试种白芨、两亩地试种猪苓。2015年底,降措试种的白芨虽然没有收获,但猪苓却成功了。可猪苓的生长期需要三年才能卖,2亩预计可卖40万。降措说:“等我卖到钱后,在村里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

通过邀请专家分析、州农科所技术人员实地调查等措施,该村适宜种植木耳,他就打起了“靠山吃山”的主意,乡上也把上马岩村确定为木耳种植试点基地。2016年4月,上马岩村农副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降措自筹资金3万余元购买2万余棒木耳种子,并通过聘用该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务工的形式,在州农科所技术人员的实地指导下完成木耳种子的栽培,年收入达40万元。如今,村民们都加入了合作社,分红的数量也逐年上涨。

藏坝乡和上马岩村是理塘县解放思想、敢闯敢干的缩影。在全县,一个个思想障碍迎刃而解,催生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全县组建股份制有限责任合作社54个,14个乡镇20个村组建起集体牧场,新建打贮草基地2万亩,养殖种牦牛2500头、奶牛1200头,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多渠道引导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群众通过土地(草地)流转、设施折资入股、入社务工等方式多渠道增收,实现人均年增收950元,实现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双赢。

这些,有力地解决了农牧民各自力量薄弱、资源分散、技术欠缺的“单打独斗”实际问题。

抓住一个关键点

兴产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动力,发展产业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理塘县大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藏区特色、理塘特点”的兴村强县新旅程,让产业在高原藏区蓬勃兴起。

“能有这样的好事,全靠县上‘四个一’推进的产业扶贫路径”,甲洼镇下依村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装运蔬菜的贫困户格乃陆多,他不但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还是村集体经济的股民。格乃陆多口中所说的“四个一”,是理塘县立足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强扶贫产业支撑,提出“四个一”的路径谋划和实施好产业扶贫工作。就是建立“建强一个支部、引进一个企业、培育一个产业、建立一个群众利益链接机制”的“四个一”发展模式。

下依村依托理塘县现代农业园区,加入甲洼玛吉阿米田园综合体,新建高标准田园蔬菜大棚10个,并按照量化后的股权比例进行收益分配。格乃陆多享受贫困人口特惠股,家中4口人,每人占17.1股,共68.4股,每年分红3192元。

“在藏区,产业发展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不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必然导致产业扶贫资金浪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受阻”,县委书记格勒多吉深有感触地说。

理塘县大胆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扶贫“飞地”园区模式。像下依村一样,喇嘛垭乡仁达村、中木拉乡卡下村等5乡7个贫困村,使用产业扶持资金612万元,集中在甲洼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和濯桑现代农业双创中心认购了17个“飞地”,建立了蔬菜大棚12671平方米。紧紧依托理塘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加工处理和品牌销售中的优势,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资金跨村集中抱团发展。

据了解,去年11个贫困村42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村民在园区人均稳定获得收益1000元以上,同时还解决100余人就业。“贫困村民将财政扶持资金投入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直接参与生产、加工、销售,而获得收益分配,降低了老百姓投资风险,还有稳定收益,产业脱贫迈出了新路子。”理塘县政府县长郑显峰说。

理塘县坚持做优做大做强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和商贸业等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依托“康藏之窗·圣地理塘”旅游名片,积极推进格聂景区开发、申报理塘古镇4A级景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关联带动和示范作用,完善国道318、227沿线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注重培育生态农牧业,以家庭牧场、集体牧场、标准化养殖、优质牧草基地为载体,成为农牧旅融合发展示范带。目前,全县有37个贫困村逐步形成了以牦牛、高原蔬果、草业、食用菌为主的食品产业雏形,为旅游业的餐饮发展提供大量特色绿色食品。

以濯桑万亩生态农业园为核心,打造沿G318线牧旅发展带和沿G227线农旅发展带,依托10万亩耕地,大力发展“蔬菜大棚+大田菜”和“订单农业”,建成45个高标准现代大棚和4000亩露天蔬菜基地,农民生产风险低,收入有保障。

理塘县积极建设康南商贸中心、康南物流园,建成南亚国家小商品交易区和电子商务示范区,打造川滇藏结合部物流集散中心。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推进“电商+”模式,大力发展电商平台,加力推进“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涉及6个乡(镇)、50个村,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理塘县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中,积极引导农牧民(尤其是贫困人口)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性地组建贫困村植树造林和湿地修复合作社,实现了贯彻大生态理念与基层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政策性收入提高有机融合,群众增收与生态修复良性循环,加快了脱贫步伐。

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乡一村一户,这是理塘县委、政府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正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客观现实,主动担当,勇于作为,坚定生态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轮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切实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绝不做同步小康的最后一块‘拼图’。”格勒多吉斩钉截铁地说。

选准一个突破口

补短板

理塘县紧扣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大力实施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农牧区安全饮水、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为一体的“大基础”工程。随着“五大基础”设施的全面提档升级,不仅增强了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且极大改善了发展环境。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十一五”以来,历史欠账大的实际,2016年以来,理塘县以我省新一轮农村公路三年攻坚战为契机,与四川路桥集团公司成功签约321公里通乡公路、204公里通村路,总计达9.9个亿的施工合作协议,掀起了理塘前所未有的交通大会战。

下木拉乡哈拉村格绒在新修的油路上开着拖拉机,为住在县城的亲戚家送一车干牛粪。他欣喜若狂地说:“这路跑起都安逸!既不像以往那样弄得人灰头土脸,而且还少花了两个多小时。路爽了、人爽了,心情就更爽了!”去年10月,理塘县中木拉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260亩高原土豆丰收,因为便捷的交通,75万多公斤土豆通过各种渠道迅速销售一空。

斯朗拉姆所在的甲洼镇东珠村是去年脱贫退出村,全家3口人,儿子在县中学读书,上有老下有小,以前在县城租房住,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没想到,现在我家的生活变化如此之快,不但住上了藏区新居建设的120平方米新藏房,置办了家电,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面对眼前的一切,斯朗拉姆感慨地说。

幼儿可以在村上读书了,小病小痛村里有卫生室,农闲时可以到村文化室、村图书室娱乐看书。村里也有了垃圾池,村民不再为垃圾如何处理而发愁。为推销农副产品,搭建了电商平台,网络宽带全覆盖。村支书格乃桑登高兴地说:“以前村民挺羡慕城里,现在村民觉得并不比城里差。”

一组组数据见证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理塘县实现乡镇通畅率达100%,通村通畅率达95%以上,这标志着该县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基本建成;大力推进农牧区安全饮水提质工程,实现全县214个村都能安全饮水;深入推进电力网络、通信网络和广电网络“三张网”全覆盖;新村建设持续推进,完成2087户“六改三建”+房屋加固建设项目,藏区新居建设完成348户房屋建设,有些已打造成富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风情村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225户822人。基础设施历史性的改善,奠定了理塘县脱贫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理塘县投入教育各类项目专项资金近3亿元,建成校舍面积74972.77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师生生活设施等得到明显改善。如今,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7所,26所为寄宿制学校,全县千人学校已达5所;在校中小学生人数达到10058人。形成了“6+3”“3+3”办学格局,优化了资源配置,有效破解了当年牧区学生“上学难”的瓶颈障碍。

理塘县现已建立县、乡、村三级“农牧民夜校”239所,师资库达500余人。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开办“马背夜校”“帐篷夜校”“虫草采集点夜校”等39期,整合财力200万元用于教学设备和授课教材采购,累计培训乡村干部1200余人次,培训农牧民8000余人次。通过教育培训,有效提高农牧民教育素质,让贫困群众获得一技之长,助推就业和收入增长。

理塘县完成全县24个乡(镇)2038人的“政策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障不断夯实,已完成8个乡级卫生院建设和61个村卫生室的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任务,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00%签约服务,严格落实“十免四补助”,开展全民包虫病免费筛查,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412人。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了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重大功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