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蓝 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坚决制止产业扶贫中“人情送礼”行为,要求各地在组织扶贫观摩、调研等活动中不能摆放、不得赠送扶贫产品,参加活动的人员不品尝、不收受扶贫产品。(12月9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出现了“人情送礼”的行为,有的地方、企业以“人情”或者帮助推广产品、宣传品牌等名义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有的单位和人员借机收受土特产品。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认为别人到来就是客,既是客作为“主家”送一些特产也是应该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特产不知不觉地减少,扶贫的成效也在不知不觉地减少。 其实,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每一次的“人情送礼”或许并不多,但是如果人数多了、次数多了,这样积累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目,也让扶贫的成果变相地被“截取”了,这显然不是扶贫观摩、调研的初衷。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借用扶贫观摩、调研的方式来收取土特产,这看似是“人情”,其实就是依附这些活动在当“吸血鬼”,吸食的是群众的产业扶贫成果,吸食的是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吸食的是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原本,“人情送礼”是一种习俗,也是增进情感的方式,但是在扶贫的过程中,很容易因“礼”而让干群之间变得生疏,让群众对干部产生不好的认识,容易出现扶贫不规范、滋生不正之风的情况。 一言以蔽之。扶贫无“礼”反而更有“理”,对群众的一瓜一果都不动心思,即便以赠送的名义也不接受,这既是避免产业扶贫成效打折的方式,也是干部遵纪守法的示范,更是干部从严管理自己的“试金石”,倒逼干部把扶贫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做到群众满意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