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陈杨 文/图 过去,丹巴县中路乡俄多村党支部书记张格绒每天反复着一项工作,上午他和村主任共同打开全村唯一的一处浸水点,然后用水瓢给全村17户村民分发生活用水。 海拔3000多米的俄多村,是丹巴县最缺水的藏寨之一,全村靠着这唯一的水源点生活,为了多分一瓢水,村民们常常闹得不可开交。如果想再多用一点水,就只能到几公里以外的外乡背水,山高坡陡,大半天时间也只能背两次水。张格绒承担的分水任务,既重要又为难。 水,在这里极其珍贵,洗完脸、洗完菜还得留着喂猪喂牛。坡上种植的农作物全看老天爷“脸色”。“有时候连最耐旱的玉米都会颗粒无收。”想到过去,张格绒脸上满是惆怅,“遇上干旱年,家里的猪和牛就只有放养在山上,让它们自己找水喝,一切听天由命。” 缺水,也同样困扰着山下的俄满村。今年已经70岁的阿多洛满是背水的回忆,他说,“年轻时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几百米的山下背水,整天都在为了用水奔波,这一背就背了几十年,落下了一身毛病。随着年龄增加,背水也越来越困难,有时想喝一口水都很难。” 缺水缺怕了,背水也背累了。俄多和俄满村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和屋顶都摆满了木桶和石缸,用以存放雨水用来喂牲畜。勤劳的俄满和俄多村村民也在尝试各种办法解决用水难的问题,先是租车从山脚下拉水,然后分发给每家每户,但一趟需要300多元的油费和运输费,最终让大家不得不放弃;之后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了电力提灌,但使用没多久,高昂的电费让本就不富裕的村民们再次退却。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展开后,2018年县水务局投入1600万元建设的干热河谷深度贫困地区光伏提灌项目在俄多和俄满村建成,让这两个村的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得到彻底改善。 (下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