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康藏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报道·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3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转山路上, 打开与村寨有关的文化“记忆”
2019-03-01

(上接第五版)

当我们走完内转后,将央喇嘛将我们引入寺院里。寺院正中的位置上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左边的山石底,是金刚亥母的禅修洞,内有天然生成的绿度母身迹和圣面印迹,白若扎纳尊者的身迹。面前燃放着万年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石壁上的印迹若隐若现。将央喇嘛说,这里也是当年白若扎纳朝圣诵经之地。

当地人相信,开饶寺四周,到处都是白若扎纳的遗迹。将央喇嘛告诉我,白若扎纳是佛教和苯教教义都通晓的大师之一,在佛苯之争中,白若扎纳不得不离开吐蕃的中心地区,从桑耶寺来到嘉绒藏区隐居修炼,将苯教与象雄文化更好地融合起来。如今在开饶村,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的方方面面,似乎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留存,不知是否可以从中寻觅到一些象雄文化的影子。

走出寺院,朱大哥告诉我,他的祖上曾经出过一个活佛,叫阿米桑昂,是修建这座寺院的第一人。传说在藏历铁鼠年二月二十八日,尊者吉祥天母给他传旨意,要求他寻找到一座形似大象的山,说这座山上有赤松德赞和益西措嘉大师在此处修金刚手法,得到过莲师的加持。因此,此地具有与桑耶钦浦同等的加持力。白若扎纳大师曾在此山闭关七天,为此需要为此山开光,并修建一座寺院,到时候他会在途中遇到各种异象。

藏历四月初八这天,阿米桑昂来到这座神山下,在途中遇见一位背着油松树枝的女子,当问及她的名字时,她回答说她叫仁钦卓玛(意为宝灯)。到达山顶后,看见一只乌鸦从北面飞来,围着神山转了三圈,此时西方还出现了五色彩虹,于是认定这里就是建寺之所,遂在此修建起了这座寺院,以此可以推断出该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寺院下的山谷里,有一眼泉水,泉水清澈甘冽。当泉水溢出后,将外面的一块石板反复冲洗,这时候,石板上赫然出现三排文字,笔画遒劲有力。朱大哥说,这可能是古象雄文字,与藏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有许多喇嘛和学者慕名而来,反复研习这三段文字,不过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翻译成果。他告诉我,这山泉还有着治疗疾病的功效,不过要喝从经文上流下来的泉水才具有神奇的疗效。

在山腰处的一条小径上,有一块形如蛇头,斜伸在外的山石。据说,在古时候,开饶山上盘踞着一条巨蟒,由于常年汲取天地之灵气,为此有了一定的道行。一年之中,它都会数次蹿到村寨里,吞吃人类、猪羊等,村寨里的人们不胜其扰,苦不堪言。白若扎纳来到这里后,决心为民除害。他来到蟒蛇所居住的洞穴边,与蟒蛇进行了殊死搏斗。几天后,蟒蛇不敌白若扎纳的神力,于是往山下逃窜。当逃到山腰,准备钻进另一个洞穴时,白若扎纳飞身赶上,奋起神力,用脚在蟒蛇头顶上踩出几个窟窿。顿时,蟒蛇瘫软在那里,因此,才有了如今蛇头在外而不见蛇身的自然奇观。

吉祥仪式唱“枪吉”

下午,朝圣的人们聚拢在村寨外,准备举行一种叫做唱诵“枪吉”的仪式。朱大哥告诉我,正月十五这天,白若扎纳菩萨将会走进每一户人家的家里。为了迎接菩萨到来,人们在房屋的墙壁上,用白色矿物颜料画出日月星辰的样子。而从开饶寺朝圣归来的人们,则会一起来到每一户人家门前,唱诵吉祥歌谣,表示对菩萨的感激之情。

此时,每一户人家的大门都紧紧关闭着。唱诵吉祥歌谣的胡大姐告诉我,这是古时候就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只有将大门紧闭,菩萨走进房间后才不会离去,静静聆听人们的唱诵。

当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时,人们紧紧靠在一起,站在紧闭的大门前,开始高声唱诵起来。整段唱词都是以“哎哟唻”作为其调式而唱诵,唱腔婉转悦耳,极尽祥和。唱词从赞颂白若扎纳菩萨开始:“哎哟唻,唱轮回的一年四季,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物产;哎哟唻,唱吉祥的阳光雨露,感谢你们为我们带来生命的本源……好的进家门,不好的我不要。”待歌谣结束后,主人才将紧闭的大门打开,要么给一碗大米或一碗面粉,再给一根腊肉,表示这是菩萨所施舍的食物。

此后,唱诵吉祥词的人们又向着下一户人家走去。当走到最后一户人家后,朝圣的人们齐集在一起,将所有的食物都分类放置好,开始烹饪美食。当地人俗称其为“百家饭”,寓意吃了百家饭,一年就不会有病痛、灾难等降临。吃过饭食后,人们手牵着手跳起锅庄舞,通宵达旦,歌舞到天明。第二天散场时,人们将昨夜剩下的食物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拿回家让家人品尝。在当地村民看来,这食物是百家饭,是菩萨所施舍,因此有着某种神奇的功效,

第二日清晨,沐浴着初春的暖阳,我们与村民道别。走到山脚下,我们将车停靠在路旁,再次回望开饶村。远处,阳光在山寨上空形成光怪陆离的光圈。我不禁想,在这光圈之下,竟有如此多的传说隐藏其间。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文化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会成为学者们潜心研究的对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