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楷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白熊”
1869年2月22日,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神父离开四川成都,向邛崃山深处的邓池沟大教堂走去。
青藏高原上横空出世的莽莽群山从西汹涌向东,突然被南北走向的横断山“横断”,形成“丁字路口”,使南北东西的动植物荟萃于此。从成都平原走向“丁字路口”,一路上尽是奇花异草,戴维越走越兴奋,意识到一座大自然的宝库正向他敞开。
整整花了6天时间,他经唐诗中著名的五津渡口、邛崃油榨头、芦山大川镇,最后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瓮顶山,到达穆坪(现宝兴县)土司管辖的邓池沟。远远望去,在海拔1765米的山腰平台上,耸立着一座二层楼四合院。那是一座建于1839年的教堂,属于法国巴黎远东教区成都平安主教区,是川西天主教会的大本营。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将这座教堂称之为“大熊猫圣殿”。
戴维到邓池沟的第二天,便投入到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中。当年3月11日,他去红山顶考察,归途中在一位姓李的农民家歇息。火塘边的墙壁上,一张黑白相间的毛皮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天下还有这样黑白皮毛的野兽?主人说,这是隐藏在这一带高山密林中的兽类,老乡们叫它“花熊”。
大约10天后,当地老乡送来一只花熊幼仔。由于一路折腾,幼仔到戴维手中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按动物分类学的严格规定,见到皮毛,甚至见到尸骨,还不能对这一物种作出鉴定。当年4月1日,有猎人捕捉到一只花熊活体,呈现在戴维面前。
这是一只成年大熊猫,充满生命力,矫健俊逸。
当天晚上,戴维就匆匆写下寄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报告。米勒·爱德华兹根据大熊猫的毛皮和骨架以及戴维的报告,作出结论:这是世界罕有的动物新种,初定名为“黑白熊”。后来,鉴于喜马拉雅山麓1821年已发现了食竹的小猫熊(Lesser Panda),动物学家将“黑白熊”定名为大猫熊(Giant Panda)。从此,“大熊猫”之名便在中国“约定俗成”,固定下来。
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成为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1869年4月1日,则成为戴维以科学眼光发现大熊猫的纪念日。
戴维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报告以及米勒·爱德华兹馆长长达27页的鉴定书,曾发表在该馆1870年的学报上。两份文献等于是大熊猫的“身份证”,一尘封就是140年。直到2009年4月,经中外人士共同努力,大熊猫的身份证明终于展示在邓池沟教堂。
为什么将荣誉
给予戴维
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记下了貘、貊、花熊、白豹、食铁兽、貔貅、白狐等数十个命名,它们都是大熊猫在不同时期的名字。应当说,中国人早就发现了大熊猫,为什么把发现大熊猫的荣誉给予戴维?
为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我们老祖宗早发现了铁器要生锈,有“铁锈”“赤铁”“铁丹”“红土子”之类的记载。但要真正将“铁锈”说清楚,给它科学定名,是在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之后,它叫三氧化二铁(Fe2O3)。
戴维的惊世发现,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发现,其给发现物取的学名是按动物分类学的要求命名的,所遵循的是国际公认的标准。
戴维作为年轻的神职人员,从小对大自然之谜有着强烈兴趣。26岁时,他向教会提出,到中国去。于是,教会将他送到意大利古里亚的萨沃纳神学院,学习和教授自然科学。经过10年历练,戴维不仅成为学识渊博的博物学家,还是制作标本的高手。
1862年2月,戴维从马赛港出发,远航中国。他身披传教士的长袍,也是一位精通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他来华的使命,是为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标本,并研究中国特有的动植物,这是他的兴趣与爱好。
戴维在中国12年,先是调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动植物,收集大量标本,接着进入四川西部物种宝库,有了惊世发现。1872年10月,他从北京出发,渡黄河,入陕西,上秦岭,看到8只朱鹮翩然飞过山谷。横穿秦岭之后,他经汉水南下,经历翻船之险,抵达武汉,带走数箱标本。
1874年4月3日,在上海,戴维登上了一艘法国邮轮,告别了中国。回国后,他已名满天下,被授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仍独居于巴黎谴使会那间寂寞的小屋,整理12年来收集的5000多件植物标本,其中有110件新种。
如今,走进宝兴县城,会看到奔流不息的宝兴河岸边,树立着长5980米共3680根柱子的汉白玉栏杆,大气磅礴,引人注目。栏杆上,精细镌刻着戴维发现的189种珍贵动植物。
“友谊使者”
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亮相后,引发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
1936年11月,美国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刚到汶川草坡不久,就得到一只未满百日的大熊猫幼体,起名“苏琳”。她设法将“苏琳”带出中国海关,飘过太平洋,在平安夜到达美国。
1937年2月18日,经过充分的准备,苏琳终于在芝加哥动物园与望眼欲穿的美国公众见面了。第一天,就有5.3万人挤进动物园。这一纪录保持至今。
1938年4月1日,“苏琳”死于急性肺炎,它只活了一岁多。露丝完全不能接受“苏琳”的夭折,酗酒,吸烟,甚至几次自杀未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将23只大熊猫作为“国礼”先后赠送给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9个国家。
自1985年起,我国政府根据大熊猫资源情况和CITES公约精神,停止对外赠送大熊猫(包括交换),而改由合作研究的形式对外提供大熊猫。截至2018年12月,我国与日本、美国、奥地利、泰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时、马来西亚、韩国、荷兰、德国、印尼、芬兰共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及其幼仔共56只。大熊猫受到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成为中外人民友谊的使者和桥梁。
“身份证”返回故乡
2006年7月,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最早向中国建议“申遗”并推动此项工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德国博士柯高浩和英国博士柯文夫妇。
一直坚持寻找大熊猫身份证明文献的雅安市前副市长、《大熊猫文化笔记》作者孙前,委托柯氏夫妇寻找大熊猫的“身份证”。
2009年2月,柯氏夫妇从浩若烟海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料库中,终于找到尘封了140年的戴维的报告和爱德华兹馆长的鉴定书。他们欣喜若狂地给中科院动物所的朋友何芬奇发了电子邮件,并表示要亲自将两份资料的复印件送到中国。
2009年2月27日9时,天上飞着小雪,在大山深处的邓池沟教堂,举行了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捐赠珍贵熊猫模式标本资料仪式。柯高浩博士代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将两份珍贵资料送给了宝兴县。
何芬奇感叹道,戴维绝对想不到,他的惊世发现会引发席卷全球100多年的“大熊猫热”。
孙前说,当年法国红衣大主教罗杰·艾切卡雷来到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正遇上抢救一只从野外抬回来的疾病缠身的熊猫。红衣大主教立即跪下来,为这只生病的大熊猫祈祷,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通过大熊猫看中国
1978年3月,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率队,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创建了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五一棚”。此前,根据胡锦矗等人长达4年的野外调查,弄清了占中国大熊猫数量3/4的四川大熊猫艰难的生存状态。
1980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研究大熊猫,乔治·夏勒作为WWF的首席专家来到中国。
中外专家组进行了为期5年的合作,撰写了《卧龙的熊猫》这部有关大熊猫生物生态学最具权威性的专著。
夏勒还写了一部世界畅销书《最后的大熊猫》,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大熊猫及其栖息的山林之美,同时深深思索着大熊猫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对长江上游的森林工业局发出禁伐令,还划出大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同时,大力突破人工繁育大熊猫“发情配种难、怀孕难、育幼难”,实施“迁地保护”。
20世纪80年代,大熊猫一年能产一、二幼仔,已属不易。进入新世纪,每年则有数只幼仔降生。截至2018年,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达到548只。“迁地保护”取得成功后,相关单位又马不停蹄地实施“野放计划”,给那些孤岛分布的大熊猫种群,送去能适应野外生活的“种子选手”,让种群复壮,实现整个大熊猫家族的复兴。
从“五一棚”时期利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到现今使用GPS加掌上电脑对大熊猫进行野外调查,加上普遍安置的红外触发相机野外资料收集,大熊猫研究大步向前跨越。在人工繁育大熊猫方面,先进的采精技术、冷冻精液技术,以及DNA测试、微卫星跟踪、亲子鉴定、激素水平测试等,为繁育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可以满怀自信心地说,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熊猫繁育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在中国本土取得了成果,还帮助了生活在境外的大熊猫生儿育女。
1963年,中国仅有5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到2014年,中国已经拥有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如今,中国又向世界展示出涵盖川、陕、甘3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宏图!
链接:
我州已7次发现大熊猫
据史料记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州泸定县境内已第7次发现野生活体大熊猫。
第1次为1990年4月岚安乡若泥岗附近发现大熊猫一只,并放归大自然;第2次为1995年10月杵坭乡群众在大渡河岸边抢救了一只雌性大熊猫,取名为“泸露”;第3次为1998年泸桥镇安乐坝群众在水池内救护一只大熊猫取名为“泸敏”; 第4次为2005年10月得妥乡湾东村村民发现一只大熊猫,此为大渡河西岸首次发现,该大熊猫命名为“泸西”; 第5次为2009年3月25日在兴隆镇蒲麦地村农耕地内发现一只受伤的大熊猫,次日将大熊猫安全地移送到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救治,该大熊猫为雌性,取名为“泸欣”,医治好后异地放归至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第6次为2013年2月27日在得妥乡紫丫场村发现了一只大熊猫,大熊猫安全回归自然。第7次为2015年9月1日16时,泸定县林业局接到电话报称,有村民在得妥乡联合村发现两只大熊猫。该县林业局迅速派出森林公安、野保工作人员于17时30分左右赶到现场,此时大熊猫已回归山林,现场发现了大熊猫活动的足迹,并收集到两张大熊猫活体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