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近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通报表扬2018年度全省作协系统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通知》以及表彰名单。我州作协获得先进集体的称号,我州作家雍措和贡布获得先进个人的称号。
近年来,甘孜文学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我州作家创作的作品陆续获得四川文学奖、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全国骏马奖等各类文学奖项。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下午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献人民。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们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本篇报道通过采访我州部分诗人,片段式梳理、讲述了甘孜州当代诗歌创作发展繁荣的历程,并以甘孜当代诗歌创作这一“片段”折射出甘孜州文学创作蓬勃繁荣的现状及历史,并展望其未来。
上世纪的甘孜州诗坛
要说甘孜当代诗歌的前辈,历任贡嘎山杂志社编辑、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列美平措算得上当之无愧。刚接触文学时,年轻的列美平措对诗歌并不“感冒”,反倒喜欢小说多些,一次偶然,他正式与诗歌结缘。
1981年的一天,《康巴文艺》的主编张央邀列美平措谈心,期间,张央多次建议列美平措进行诗歌创作。“我能写诗?”当时,列美平措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好在有张央老师的鼓励,他决定放手一搏。
刚开始写诗之际,列美平措不仅阅读了很多经典的诗歌作品,同时也翻看了我国诗歌刊物刊载的不少当代诗歌,在不断揣摩借鉴的过程之中,列美平措对诗歌产生了某种感觉,他预感到:“有什么东西就要从心中爆发出来了”。一天晚上,列美平措挑灯写作时,脑海中的思绪犹如万马奔腾,将他带到了无比辽阔的“草原”,他手中的笔尖不停转动,诗歌雏形一首接一首......
等到停笔回神,列美平措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写了20多首诗歌,怀着忐忑,他将诗歌交给了张央主编。没过多久,列美平措的诗歌发表了,其中一首还被新中国建国即创刊的《星星》诗刊选用。至此,列美平措不再怀疑自己,并下定决心写好诗歌。
后来,列美平措成了《贡嘎山》杂志的诗歌编辑,那时《贡嘎山》杂志诗歌编辑队伍力量较集中,但全州还没形成较好的诗歌氛围,很多诗歌爱好者投来的诗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诗。列美平措告诉记者:“一般诗歌作者写20行,最多只能在里面选用两句,改动比较大,为了鼓励创作者的写作热情,只要有诗投来,基本都会发表。”
到了1982年,全州诗歌爱好者有了一定增加,当年《贡嘎山》杂志笔会的举办,加大了诗歌爱好者们的联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州诗歌氛围的创建。
1986年,《贡嘎山》杂志笔会如期举行,给列美平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列美平措表示,当年是诗歌作者最多的一年,占了总参会人数的一半,其中包括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1988年,甘孜诗歌氛围再上台阶,给《贡嘎山杂志》投稿的藏汉两语诗歌作者达到1000多人。
亲历了甘孜诗歌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列美平措谈到:“从起步的艰难到80年代的逐步繁荣,90年代的热情渐退,再到21世纪的发展,甘孜诗歌始终都有自己的轨迹和特色。”面对今天的甘孜州诗歌创作,列美平措认为甘孜州诗歌创作不太关注热闹,很多时候只活跃在甘孜一带,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希望甘孜州诗歌创作能尽快迈出这一步。
欧阳美书,甘孜州诗歌界的另一前辈。1986年7月,欧阳美书从内地来到康定工作,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工作之余他喜欢写诗歌,在他看来,别人对诗歌的热爱有可能是“短跑”,但自己则一定是“马拉松”。
1987年,欧阳美书的诗歌开始在《贡嘎山》杂志发表,这让他明白与人分享诗歌是一种乐趣。1988年,他的诗歌登上了《甘孜报》。因为热爱,几十年来,欧阳美书从不觉得写诗和工作矛盾,采访中,他多次提到因为诗歌、因为文学,他的人生不再孤独寂寞,生命变得更加圆润。
与甘孜州的本土诗人相比,欧阳美书和他们一样热爱这片土地,但在审美方面,欧阳美书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诗歌是精美的东西,诗歌写作最主要的是有思想性,要有佛性与人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简单来讲是精神的净化,而这净化该由创作者承担,由此,自己的诗歌创作风格一直多变,目前,正尽努力在打磨诗意和文字运用中找到某种统一。
在诗歌中循序渐进,欧阳美书十分看重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他坦言作家的交流碰撞、相互批评都能产生新的东西,这非常有价值。如今,社会文化的提高给予了诗歌创作更广的平台,加之年轻力量不断注入甘孜诗坛,相互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欧阳美书认为坚持十分关键。他对诗歌的坚持做了具体讲解,即首先要明白坚持的意义,要确定是否适合自己。与此同时,坚持的事本身要有价值。当完全明白了坚持,想要创作更好的诗歌,就要深入康巴,醇正研究,要将诗歌精致细化到生活中、自然历史中。并且,要不断提炼自己的心性,历练意识、思维和眼光。
当下的甘孜州诗坛
作为甘孜州诗坛年青一代,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教师马迎春向记者分享了他与诗歌的故事。
“我的诗歌中,涉及甘孜州的有一半以上。”马迎春开门见山,这让记者十分好奇,一个外地诗歌写作者竟如此钟爱甘孜州,甘孜州触动他的是什么?
“山川、地理、宗教等都是甘孜的特色。”马迎春告诉记者,他认为,自己与本土诗人在情感表达、意象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对诗歌的虔诚度却一样,这恰好是外地人能在当地坚持热爱诗歌的最好解释。
对甘孜州诗坛,马迎春有着清晰认识,他表示甘孜州诗坛有老中青三代人的划分,老一代对民族特色、身份认同的关注多一些;中年一代受老一辈影响大,自我的挖掘更加深刻;青年一代则继承了老中两代的优点,与外界诗人的交流相对较多,但需要在诗歌写作的用语上做进一步加强。
作为甘孜州唯一一所高校,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有一批热爱文学的人,马迎春希望通过办院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优秀文学创作者,尽力为甘孜州诗歌创作的发展输出更多人才。
此外,马迎春还谈到,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从而有信仰、有热情、有方向地进行文学创作。
同作为年轻一代,李铭霞也是本土诗歌创作者的代表之一。 李铭霞最早接触诗歌,是在读康师校时。那时,受语文老师冉仲景影响,她零零碎碎写了几首还算不上诗的诗,从此便在心底种下了诗歌的种子。
毕业以后,因工作繁忙,李铭霞暂时停下了诗歌写作,直至2010年左右,工作稍闲,她终于有了时间写诗。当年,在《康巴文苑》做编辑的窦零编发了她的诗和散文,让她备受鼓舞。
后来,李铭霞与几个爱好写作的朋友在九龙县团县委的支持下办了一个叫做《伍须梦》的民间文学刊物,《伍须梦》第一期准备发刊时,她恰好在康定出差,经朋友们商量,由李铭霞代表《伍须梦》去贡嘎山杂志社向老师们请教,并请他们为《伍须梦》刊物题词,李铭霞顺便带上了自己写的诗歌。
在杂志社,列美平措、窦零等老师对李铭霞的诗歌进行了指点,让她受益匪浅。从那以后,李铭霞便开始在杂志社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学习诗歌写作。再后来,李铭霞又遇到杨丹叔、欧阳美书等老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诗歌创作上,他们都给予了李铭霞许多关心和帮助。
“文学有温度,写作也是温暖的,不仅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也是这样的。”经过长期的诗歌写作,对于诗歌,李铭霞有着自己的认识。她告诉记者,人活在世间,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个体让你区别于旁人,让你能拥有自己独有的思想,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尝试着从自己的内心来寻找存在感,而不是将希望寄于外界,对某一种无碍于社会无碍于旁人的事或物保持真挚而单纯的热爱,或许可以让人更容易接近这样一个个体的人。这些事或物能让你在自己内心深处始终留存一块温暖而柔软的角落,让你可以“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大地上”,不至于在生命和岁月的蹉跎中逐渐变得麻木与冷漠。李铭霞告诉记者,诗歌创作对她的意义正在于此。
关于未来,李铭霞打算结合一些创作理论和自身感受,更好地进行诗歌创作。细化来讲便是从生活出发,找到事物的特质和意义;走向人心,找到一首诗歌打动人心的东西;要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东西。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写作者,不用刻意去强调民族符号,而是要将民族特性融入作品之中。要面对生活,面向世界,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同时也要要关注写作本身,要有自我的东西。
张央、列美平措、欧阳美书、马迎春、李铭霞......甘孜州诗坛的名册上远不止这些作者。几十年前,甘孜州诗歌创作跨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几十年间,经过一些决定性的转折,再到几十年后充满希望的今天,一波接一波的诗歌创作者在不断接力,正如本文中受访对象们不约而同向记者提到的:90后,00后的诗歌创作者正在逐渐加入甘孜州诗歌创作的队伍。
相信甘孜州诗歌创作的明天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刻。